《易经证释》五章:坤为地(卦)

坤卦六爻均阴。亦自初息始。如乾之阳出于地中也。阴自下。阳自上。本相对。如一年春夏与秋冬。一日早午与昏夜。各有始终。而成往复之数。坤卦虽自下爻始。以阴气言。则自天下也。然卦爻皆以下为初。故坤之起初爻、亦同乾。而其时位不同也。阴之初凝。即阳之已亢。阳极生阴也。初六爻辞曰、履霜坚冰至。以见气至成象。象见成用。凡始必微。其来也

大。以履霜之初。知坚冰之至。此在乎辨象之早也。其气自上而下。其行至顺。其来虽渐。而其降必不可阻。如自高而卑。其势易也。故履霜之微。即可见坚冰之厉也。凡善之积也如登。恶之积也如崩。阴之行也以降。阳之行也以升。故履霜坚冰。其始终之速。犹为恶者之积咎也。为善得福。必因其功。为恶得祸。必因其过。善者有余庆。不善者有余殃。气之所至。象乃昭彰。阴之初凝。其兆已见。则其为害。正如不善之积也。以其趋下之势骤也。故文言申明其义。垂为人道之戒也。夫坤之行也至顺。其达也至易。则事之所同者。正同于恶积成殃。恶之为殃。亦非一时所致。必因细而大。因微而着。有其因。必得其果。发于未。必摇其本。为其势之至易也。事之至顺也。如有不忠细也。而弑君大矣。子有不孝、未也。而弑父本矣。以初时一言之忤。一行之悖。而其终也。弑父弑君。岂非积于习。而成于渐哉。而人輙不早辨之者何哉。不知其势至易。而事至顺也。夫恶行祸殃。在道为逆。在数为难。而曰至顺至易者。指其气之至也。明其因果之必来也。故曰顺曰易也。以阴气易降难升。因果之应。顺而不逆。如为恶之细微。而成过之必大而着也。唯君子鉴此知彼。不以小而忽之。

不以戏而狎之。不以无知而宽假之。不以姑息而放任之。为其善之不易积。而恶易成。为其庆之不易逢。而殃易见。故于阴气初凝之始。履霜而畏坚冰之寒。则戒于恶念乍生之时。不孝不忠。而惧弑父弑君之祸。其道皆逆。则其行也反顺。其数皆难。则其成也反易。故见微知着。见小知钜。因坤之初六。而谨于人道之始也。夫人道不外善恶。人行不外伦常。以生为生。必因于阳,以情复生。必本善良。以升为亲上。而积德是亟。成道是望。故畏于阴之初凝。气之始降天地将否。善人斯丧。恶行乃张。祸殃乃彰。乃失纲维。乃溃堤防。斯人道之绝灭。而天理之危亡。徒阴不足以生长。徒恶乃足以自戕。观乎天地之令。而檩檩于冰霜。辨于秋冬之日。而亟亟于收藏。以知渐之足贵。而思患于预防。以见几之不俟。而戒慎于亳芒。此君子成德之志。亦圣人立教之方。虽切切于祸福。实谆谆于纲常。为人之称三才将并覆载之德。则鉴于天地之亏。必有挽拔之力。为人道建其本。为世事立其极。斯所谓应变以常。而称之有物有则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