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五章:坤为地(卦)

文言多为人道言。为示教也。所述六爻之辞皆重在人事。以明圣人演易本旨。然象辞本同旨。卦爻所指。亦言其意。文辞所述。亦依爻位而定所宜。如坤卦以顺为本。以后为正。以静为德。以柔为道。而所成则同于乾也。坤六二爻文言亦明此义。以二爻为正位。而能配乾。内正乎位。外行乎时。道合于乾。而德不孤。故有直方大之称也。直以正位。方以宜时。正内则敬。宜时则义。内有其敬。外着其义。是曰全德。以同于乾。故曰不孤。道行天下。德并不见。故曰大。前言大者、乾之称也。唯坤克承乾。故曰大焉。由其正位而不自逸。宜时而利于物。其德乃大。其气乃盛。以行而不争于乾。至而不负于乾。始终相合。行止相偕。相得益彰。为上所重、为主所倚。无所陵逼。则功高不忌。无所诽谤。则德至不谗。故其行也。无见疑矣。为其不失敬义。成其直方之名。有其功德。成其大。虽不相习。亦不疑。以其无不利也。言于己于物。于上于下。无不利也。所谓不习者。在一己言自诚也。在对人言不狎也。自诚则能信于外。不狎则犯于人。故曰不习无不利。夫人之不克诚者。必赖于习。以求其信。不立德者。必恃其习。以求其近。唯君子不在是中求之。为其自正以敬。宜时以义。同上以成德。利物以成大。不待习而自信。故所行不疑也。此疑字、恰与上六之疑字同义。皆指乾也。坤道本无所行。而行也必承乾。若为乾所疑。则其行也、必有害。以不合德。则相猜忌。而必战争。战争则皆毁败。将何所成。恃宠则骄。恃功则逼。恃势则陵。恃德则妬。凡有所恃。必生猜疑。利反为害。福反为祸。虽日习近。愈见其恶矣。六二之不疑者、为能敬义也。守位不越分、谓之敬。行时不先主、谓之义。此直方大之所以名也。故不待习。而亲信自加。不待求。而行无不利也。斯君子之行也。直方大者、德之至也。道之至也。有柔有刚。能内能外。有功有用。宜上宜下。故曰成德之士。至诚之喻也。唯坤六二当之。故不习而过于习也。尚何疑乎。

坤之德用以顺承为本。爻位之能合乾者。其功必显。其道必大。在六二之直方大、足以见之。以六二之当位。为克配乾九五之德。故为坤之至德大用。而成一切德用也。至六三则异其地。殊其时。其道同、而德不同。其本一用异。则位为之也。数为之也。然卦有定也。体之所不易者。虽异地殊者。不求其先可也。必固其守。是乃分所宜然。六三之道。以阴行阳。而不得忘其阴。以地承天也。以臣事君也。以妻随夫也。皆以坤之本分。而乐得其用也。故在坤辞曰先迷失道。后顺得常。以坤道不可先也。而六三尤可徵矣。阴虽有美。不宜显也。故贵在含弘。含章可贞。坤之德也。为应乾而成贞。交乾而成章。含章则美内蕴。可贞则功外成。可者克也。有功也。而宜于从人。以含章系自充其中。可贞系成人之美。于己不得言功。于物不得弃用。则功成者、人之有也。名贵而不自居。用大而不自主。乃坤之道。弗敢先也。故宜从王事。以弗敢成功自恃也。如人臣虽功高、不越其君。人妇虽德盛、不陵其夫。以顺为正。正所以成其用也。臣若欺君。功反为罪。妇若欺夫。德反为恶。何成之有。故不得以自成功德为功德也。贵乎含章可贞之道也。斯道也。地道也。妻道也。臣道也。以顺承而致其用。勿先而有后。勿始而有终。虽无成而代成。则德用之者。亦非由其着也。功高而归其上。德成而服其分。此功德不求自至。而无猜疑之虞。不居自大。而无迷失之害也。为坤六三之本地道无成。而代乾有终也。乾虽有始。必资坤为之终。乾虽大生。必资坤为之成。则坤之生成。乾之生成也。坤之始终。乾之始终也。功用皆乾所有。而坤顺承之以为用。故曰后顺得常。得其所得。不求自达矣。此阴之为德有异乎阳。而六三之为用。有殊于六二也。何哉三爻以阳数。而居内卦之终也。内卦阴也。阴而从阳。数而有终含章之象。可贞之行孚于人事。乃有斯名。故文言断为妻臣之道。而知其无成代有终也。此人爻之始。人事之动。尤重在人道。贞者得之。当省所从违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