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四章:乾为天(卦)

自成其序。自守其位。周流六虚。终始不已。唯君子取则焉。而自求其行。自成其德。以自强不息。此中有为有守。有行有志。非如天之自然无为也。而其成也。亦同于天之自然无为。以其能全其生。而返于天也。人之生也。生自天。受天之命。顾其成也。必成全其天命。而返复于天。方谓之成。方谓之成德君子。圣人述易之乾。而揭其义以教天下。而以自强不息法天之健。此其立人道。垂至教之意。深切着明矣。故易卦首乾。天下首天。

而天道首健。人道首在自强不息。此四字者、成德之本末。作人之终始有此四字、始能副乾乏四德。而孚天之健也。故自强不息者、众行之基也。一切德行、均由此成。而自强其始也。不息其成也。自强者、反己克欲。精修笃行之谓。不息则至诚之功也。唯天无息。成其高明。唯地无息。成其博厚。唯天地不息。成其悠久之体。遂其生成之德。覆载之功。人而不息,斯成德而达道。全人以孚天矣。不息之义大矣哉。然其致之、则自强也。以自强不退。乃能达不息之域。荀稍懈即息矣。唯天之纯一不二。纯道不纷。故永不息。唯文王纯德不回。故亦不息。此易之明于文王。而乾之德。即象文王之行也。

夫健之为言也。不独至刚至坚。物之健也。其气必全。人之健也、其行必圆。以其纯而精也。故君子法天之健。必先自勖其德。无德不得为健。德之未醇。不得为健。若徒有勇有为。有刚有守。其为健之一耳。非健之全也。故凡物唯天称健。诸卦唯乾称健。以其气纯凝。而道光明。而神虚灵。而德浑成。而用见于生生。为造化之主。天下之神。其施无垠。其至无声。其见无形。唯人之性象之。故性之德、健之行也。曰义、曰仁、曰礼、曰信。此人性之固有亦天之所以生万物、覆万物、化万物、成万物者。而名之曰元亨利贞。唯健乃有此四行。唯四行乃充健之名。以其四德全备四象全成。无乏无阙。圆融贯通。是谓大生。此天下之元气所凝。真气所存。至道所流。至理所行。以立天地。而建日月。亘古今。主宰一切。皆此健也。皆此德也。故人则焉。两求其不息。而称乎三才。与覆载并德。故中庸曰、博厚配地。高明配天。悠久元强。以其至诚元息。能永致中和之德。故能育万物而位天地。大而能化。圣而能神。能孚乾之象。成健之行。而备元亨利贞。此自强不息之功。即所以成元亨利贞之道。充仁义礼信之性。全其为人而成其生。此君子之所名。而大人同其称也。在乾二五二爻。均有大人之号。三爻则为君子。而彖辞释文、则君子大人并举之者。其名异、其德同也。由用言之。则曰大人。由体言之。则曰君子。由德及于外言之。则曰大人。由修返于内外言之。则曰君子。皆人类之所尊。众望之所归。道之所寄。德之所成者也。故唯乾卦爻屡称焉。以其道德称也。二五由位之得时。道之得行。德之得见。故称大人。三爻为自慎戒之时。自勤劳之位。宜自求成德。自乐守道。故称君子。与此处自强不息之称君子。同一义也。君子举其自修。大人见其德位。二者一人也。苟有其德位。则君子亦大人也。苟论其修持。则大人亦君子也。后人于此多末晓然。以其异、而昧其同。实非圣人立言之旨。以易之辞、一字一语。皆从象定。从时位定。从内外上下定之也。非轻易为之者。故读易辞、必深思之。必求于象数。必探于圣人之意。而后可了然于其名辞之异同矣。古人文字尚简。宁好为出入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