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乾卦为天。而乾元统天。同属乾卦。其用不同。即天法道之意也。道在天先。而由天出。乾元在乾先。而因乾用。此自然之理。气之所至。非言语可争辨者也。后天之中。唯天独大。而天亦有所出。此老氏以帝之先象道也。故太极亦有来处。元气亦有先后。能明此自明天道之所出也。
又曰。此释象彖群。犹未能详言。然已发其大羲。苟循是玩索之。则不难得文王之微意。此固懦家至精之羲。历圣传薪之言。此十六字尢详也。中庸大学全由此出。学者慎毋粗心读过。
《宏教附注》
乾卦彖辞。成于文王。述于周公。而夫子订之。其一字一语。含义至深。唯文王周公圣智所作。以其时当囚辱之灾。多忌讳之虑。而易之精微。有难明言者。乃研练出之。辞简而旨宏。羲微而文着。直为六经中至精文字。非可以等闲视之。盖卦爻固有象在。苦于人之未达。虽有受之于师。却无笔之于册。其粗浅者不待乎辞则己明。其精微者。则辞尚难尽意。此传有书不尽言。言不尽意语也。而文周乃苦心成之。其旨极玄。而文若淡然者。诚以天道不易言也。读者宜网心求之。
象曰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释乾卦之象辞。亦如彖、依卦象爻象而定其辞。盖有卦象辞。有爻象辞。而加之以释文也。,故于卦爻繇辞后。加以象曰云云。明其为释文也。凡卦爻辞皆分列于其卦爻下。唯乾坤二卦、统为一章。此后人便于记诵。求其贯通。以接于文言耳。非异例也。故释象之文、与文言同列。而其义仍互通。即各爻辞。仍本前繇辞而来。不过演其义。申其旨。广其意耳。故凡有彖曰、象曰。皆后圣释卦爻之辞。犹之文言也。以卦爻虽虽着其辞。言简意深。人或难达。特因所闻所见。述其义于辞后。而使读者有所贯通耳。如乾之象辞。即元亨利贞四宇。面释之者、乃申曰天行健。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其下各爻皆然。皆本辞中具有之羲?而演绎之。以尽其意耳。夫意微而辞短。虽演绎之、尚有不尽。故傅曰书不尽言。言不尽意。以其不尽。从而为之文言。从而系之各傅。无非为达圣入立教之旨。明易卦包涵之义。而以示天下后世。标人道纲领。此辞之不厌详。而演之务求尽也。夫易象固自天道始。而易教则以人道先。辞为教立。文为人明。故在卦爻象辞。多包举天地人物、鬼神气数立论。而于演辞。则独重人事。以易之用。唯人主之。而易之道。唯人通之。象既以人爻主其中。辞亦以人道立其本。此自古圣人之微意。而于乾之象辞。即首揭其例也。乾之卦象。元亨利贞。天道之常。而演辞自强不息。则人道之本。天人所以合。即可于此见之也。夫天行健三字、明示天道大本达德。次即继以君子自强不息。明示人道孚天之行。即为人道之大本及其达德也。由天以及人。由天道以立人道。此立教本旨。中庸所以溯天命人道而定教之大则也。此不独儒教之义。凡教皆然。而上古圣人即如此示其教。以其所生。返其所自。成其所成。而后人道以全。此二语不独为释乾卦辞。实为人道立则。圣教立纲。包括全易之辞。溯源人生之本。无过于此二语矣。夫乾天下之至健者也。以其出于先天。成于纯阳。清虚光明。故为至刚。凡天下之至刚。必不拘于物。天下之至精。必不塞于明。唯乾以纯粹之气。得纯一之体。不以物为形。不以情为生。乃能称为至刚。行于至健。唯天象之。于物唯金象之。金亦至刚而纯清。至凝而光明。即金刚石是其类也。其体至坚而至精粹。其化也至虚灵。故象乎夭。佛以之喻性。即以其如乾之纯也。天之体如是凝而虚。坚而明。故其行健。能主物而不役于物。能御情可不徇其情。能用中而不执。守和而不二。故中庸比之至诚之德。以其有高明悠久之道。成不息不二之功。此天之本体。覆天下而不遗一物。生万类而不穷。化万类而不尽。则皆由于健也。健则至性、至诚、至一、至久至中和。永古如斯。生生不已。唯乾如此、故卦象之。唯天如此。故卦名之。唯象如此故辞着之。而圣人则之。此君子本其道以自勖其行。而自强不息也。君子者、成德之人也。以其成人之德。而孚天行也。君子本天之健。以自强不息。因其自强不息。以孚天之健。由天及人。由人返天。天人之道。一于健。一于自强不息也。天之健也。成其元亨利贞之常德。人之自强不息也。亦孚于元亨利贞之至德。以其能合天行。全天性。以成其天道人道也。人道由近及远。由始至成。天则远近无二。始终不殊。故元亨利贞。无为而成。人则必先自修、自励。自惊惕。自勤慎。先求其利贞。而后达于元亨。故先必自强、而后不能息也。夫天之德。纯自然也。天之道。纯无为也。而其健也。不因乾惕不待谦卑。故其行乎四德也至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