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四章:乾为天(卦)

乾以成一切,亦此元也。故其德亦初名元。元者。始也。文言曰:乾元者,始而亨者也。此语明原辞所出,虽属乾之元,非乾元,而仍是此元也。以有乾元,乃有乾:乃有乾之元;皆一气所生也。故释文首揭乾元,谓为乾先之无可,谓为乾后之元亦可。上古文字尚简,一言兼数义,一字通数解:苟可直诠者,可旁通者,可沿引者,可比类者,及可反证者,可推绎者,可因缘而得者;皆通用也,不可泥也。故一字有数义兼见,如乾九三之厉字:危也、勉也、害之也、成之也、慎也、严也、敬也、畏也,均包含之,视所宜而取义耳。乾之象亦然,因辞得义,必通释之;苟不能通,遂失其用。故一言也而数用,一字也而数义。初非圣人故为之。,乃象所应也:人各异位,时各异宜,变化靡常,消息末定;则不得执于一辞,故必求其适:此所谓时中也。能明斯理,始明辞之真意。

夫易为古圣人之创作。道书第一部也。暨经尧舜禹汤。传至文王周公。辞句始备。意义昭。夫子绍述之。删订之。而后为六经之一。乃成儒家最古之书。故欲儒道之异同。与五帝三王之递嬗。必自易求之。易本言道之作。而道赅内外。由一及众。由众归一。纯以宇宙为摸范。以天地始络为意象。故卦始于乾。明天地人物所自出也。而乾卦实道体之象。老氏所谓名之曰道。即乾元也。其谓抱一得一者。即指乾元之。真也。乾元一化而为天地万物。字宙始终。则其为天下大本可知。故乾之象。至真至一。常清常静。道之本体。即人成道之象也。道书千言万语。指示人之归宿处。道之存在处。巧譬妙喻。如抽茧。如剥棘者。莫不自乾辞推衍来也。盖道家重图象。而图象始于卦。道家先天道。而天道见于乾。举凡为道言者。未有精于乾卦象辞也。乾六爻纯阳。一气至精。一德不杂。所谓取坎填离。调阴入阳。所成者。即此象也。乾辞明始生。明性命。四德俱备。归于乾元。所调清静无为。观窍观妙。至德凝道。诚一虚灵者。即此义也。故乾卦象辞非易言也。凡天下言道、言功、言德猜微至极者。举不能越之。惜乎后人口诵而心无所明。目睹而志无所悟。更旁求岐路。别寻奥幻。以为有得于道。岂非舍本而务未。释近而企远哉。请将乾卦象辞之发扬至道者。为绎之。以备学者玩味焉。

乾卦象辞曰。乾道变化。各正性命。保合太和。乃利贞。首出庶物。万国咸宁一节。明指道之体用。承上乾之象龙。兴云雨。成品形而来。以见人生本于天。因天之气以成形。因天之生以有生。因天之精以有情。因天之神以有性。而天所以与人者。有二类。一则随化之身。即形也。情也。一则不变之真。即气之元也。性也。故人有生。必能全其生。以孚天之生。有化。必能顺其化。以同天之化。此道也。非可违而行也。故当其有生也。必体察其所以生。有情以为职。有形以为动。皆不须臾息。随时变化者也,然非主也。非生之主也。必知天之长生。不随化而失者。有其元气以守其中也,人之所以主此身者。有其性。以守其命。性命与天道一也。果明生之有性。则知变化之中。有不化者存。则知既生之身。有无生者存。无生乃长生。故人之生真同天之生化万物。自然而然。人之同天自然。则赖有其功用。以人非纯天也。乃得天地各半者也。不去其一。不能存其一。不有所操持。不能保其中主。不有所慎戒。不能正其性命。故因天之变化。而必各正其性命。因情之欲。形之动。而必求于清静。以保合太和。此为人道之始。即中庸首章所谓也。人之性本至中。不失其中、乃为和。七情末发。中之象也。性之见也。发而不过。则和之义也。情之正也。必有正性命之功。有保太和之用。而后孚天之行。同乾之德。虽日变不失其主。日化不忘其生。则人能返于自来。归于乾元。所谓上天之载。所谓顺帝之则。所谓在帝左右。皆明原始要终之义。而乾辞之旨也。唯知有生。乃必善其生。唯知有性。乃必正其性。唯知有变化。乃必顺变化、而不失其中和。唯知有道德。乃必遵道德、而全保其终始。故以乾之变化。而责人之正性命。保合太和也。因乾道之变化。天之常也。人则以非天之全。不能有常。必返而求之性命。性命、天所同也。故必慎而保合太和。太和。天之用也。有所求。有所慎。而后有所成。此道功之必本于修持也。故以利贞为先。利贞者、修持之事也。性情之功也。所谓清静者。致中和者。诚明者。存养省察者。以及于至德凝道。明心见性者。皆利贞之事也。皆人道之本。所以同天之行。孚乾之道也。此圣人以道教人、开宗明羲之语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