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四章:乾为天(卦)

乾卦六爻。均为一。若易之、则一○耳。太极之原也。明示天象透明而浑圆。于人即性光之象。性有体而难显。唯光见之。故天之体气盎然。远望苍苍如有色。近之则不见。以其为透明体无色也。所见之色。所照物也,如镜如水。照物见形。以本无形也。乾象亦然既属纯阳绝无阴滓。故曰纯粹精也,乃精纯之气也,于物唯龙象之。故六爻曰六龙,然其体明净。则照物成影。其气光和。则触物成生以不变而为变化之主。如人之性。本无物也。而应物成情。本无欲也。而因欲成识。以其无念。乃接万念以其不变。乃主变化。故体用不同也。盖在后天。阳必接于阴。而后生成。乾以纯阳。必接于坤。其所变化。皆见于坤。人性纯一。必合于情其所变化皆见于情。性情虽同出。而体用已大异。则由于变化使然后天之乾。非先天之乾。其有变化。理宜自然。不可免也。人性亦然。性果末生。无所谓情。及其已生。乃不免为情累。则理气变化所至也。故明乾之变化。则知性之变化。明乾之有常。则当使性命复归于正。以保合太和。此利贞之教。为正性命立也。夫利贞者、因性之本清静。而求其永清静也。清静乃见其性情。不清静则如处浊流、不自见其身。立烟雾、不自见其体。日随变化。昏昧老死。不自知其何来何去。则将何以全生哉。此言修道。必自清静始。而成行必自利贞始也。夫利贞者。言就己之性情,而辨其是正是邪。是和是否。而自守其中也,中者天下之大本。曰时中、以宜于时也。乾之行也。首在孚时。一曰与时偕行。一曰与时偕极。一曰时舍也。一日欲及时也。皆主于时。皆重在时之宜。宜者义也。义者利也。以时宜为利。则天下无不利矣。故求情之正者。必先利焉。乾之大生。有所养也。乾之大始。有所本也。贞者养其气也。本其德也。乾之为道。无不先有所积。故曰有备无患。唯其有备。故能与天地合德。与日月合明。与四时合其序。与鬼神合其吉凶,先天而天弗违。后天而奉天时。此皆贞之道也。贞之德也。以贞能养蓄其气。含涵其用。先固其本也。故求太和之保者、必以贞焉。贞为天下大顺之本。言无事不办也。故凡自修必先利贞。利以尽外。贞以尽内。利以正性命。贞以保太和。因乾之变化。而求乎利贞之道。乃能顺天承乾。而原始要终。此利贞为人道之本始。亦易教之本始也。

夫修道成诚。非为成己也。为人己同成耳。盖性之德用。固无人己分也。人性皆受诸天。天无私覆。无私生。性无私善。一成皆成。故成己必成人成物。成己仁也。仁之德必见于外。成物智也。智之德必衷诸内。二者一也。有其内必见其外。有其外必存于内。故明德止善一事也。因其自修而止善。因其成性而明德此同道也。故人道始于利贞。终于元亨。元亨利贞一道也。一德也。推利以为亨。本贞以为元。初无差别也,内以成道。外以明德。明德及干天下。天下治平。明之至也。元亨之盛。原出利贞之功。而利贞之精。乃成元亨之用。斯乾道之全也。有利贞以保太利。正性命。乃有元亨以出庶物。致咸宁也,由天言之。元亨利贞。天之道也。由人言之。利贞元亨。人之道也。此天人之合于四德也。而性命之正。太和之保。即止至善也。致中和也。而首出庶物。万国咸宁。即明德之明。位育之成也。一章之义。既大学中庸之言也。夫天道自然。以乾元之大。为万物资始。以六龙之行。为形物之生。故天道自成其用。自见其功。以有乾元以统御之。有乾道以变化之。天下同生。万物同化。不为而成。不言而明。而人道则有待于为。有需于言。以其所生。出于天之变化。所成当于乾之品流也。因动而生。则求不动。方见其无生之生。因化而成。则求不化,方达乎不化之化。此必反面求之于性命之正。太和之保合。而有其利贞之德。方可以竟其首出之用。成其威咸宁之功。而见其元亨之道也。然人非违天以行者也。其克己而后及物。先人而后同天者。正犹天之先天、而后及一切也。天下末有无本而生者。立本在己。成用在天。由天与人者,始也。由人返天者终也。始终仍一道也。故言既成。则天人无所殊。尝其初也。则必先尽其为人者。而后可语于天也,不然。随化之身。易动之情。几何不堕落。与草木同腐哉。此圣人之所以谆谆为教也。岂徒为卦象诠释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