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宗圣讲义》
易道至微,包义至广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易固具仁智矣而见者则依人而殊,非贯通之,诚不明易之为易。而圣人之教,不得全行于世。虽曰读易无益也,故必先明易之本义。
夫“易”者:赅象数以明气,辨时位以明用,详变化以明生,测顺逆以明吉凶,徵名类以明动静,验二五以明终始本末,会天人以明性情道德,其含义无尽,致用不穷,其称名不一,取类至广,然有其始终焉。推事物之情,溯天地之道,以人立极,有其道也。故习易者有其例,不明其例,则莫知其旨,而例者指象数也。
象数者:图画文言之所示也,不先求于图画文言,则不明象数,不明象数,则不知易之本体,及其变化,若拘拘于经文,兢兢于名类,此为文艺之事,而非以极深研几也。如乾者,必先求其图之所示,何以为 : 必先考其爻之所名,何以为九必先溯其气之所始,何以为阳,必先察其道之所存,何以为天 皆必徵于象数而后知之,知之而后可言其德,可名其用,可数其变化,可质其所分合,可因例而明其爻之所占,文之所释;而后经文可得而释也。此凡习易者,均当如此。
夫子韦编三绝,所用心亦如此; 决非徒诵其经,熟其训诂,即足了事者; 而讲易之先,必自例始; 例明而后通贯一切,庶无惑于经文之义; 此为讲易第一事。
夫易自伏羲氏以后,象数卦仪,传之既久,因其用不同,而取义有异; 故有连山、归藏、乾坤三易之分; 实以一为三,非有他易也。连山首艮以明人道,夏代承用之,归藏首坤,以重地道,商承用之,乾坤首乾,以尊天道,周承用之。以所首不同,故取义各异,正与夏正建寅,商正建丑,周正建子;其义一也。非岁序异,岁首异耳; 故明人道者,以人为先;重地道者,以地为先,尊天道者,以天为先,实则易道备天地人,先后虽殊,场道不异,殊其用耳。
周虽重天道,而兼二代之制,故文王重演坎离之卦,以合三为一,而同于乾坤之易; 乾坤之易,伏羲固已立制,而坎离之易,则文王为之绍述者也;后人名之曰:“先天易”、“后天易”,其实一体一用耳。
盖乾坤易、明位者也; 坎离易、用时者也; 虽次序不同,而其为易也无异。以乾坤之易,不能外坎离,坎离之用,亦不能不本乾坤; 二者相参,而后变化以大,不独二易以合用,即三易亦由是以同功,此坎离之易,包括乎一切,而为天地既奠以后所不可少者,以其用之广,而变化之神也; 此习易者必先知之。知其一而求其二与三,则三二皆归于一,以一概易,名符义当,诚哉圣人之心,足以通天地,并日月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