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三章:全易大旨及习易要例

故文周之后,夫子必兢兢焉以祖述之,而为文以着其义; 使伏农暨文周之业,永垂无尽,此则夫子赞易之微志也。夫易有数义焉,以其至易,本于太一也,故自无始至有始,推之无尽,无不可知,此一义也。

以其不易也,立本于中,致用于极,中极不变,永执其中,其道乃久故能行变化而无息,主生成而不测;此一义也。

以其变易也,顺天地之消息,应气数之盈虚,与时迁移,其道莫穷; 故能握化之钧,得循环之道; 唯通以变。因适而宜; 此一义也。

易之为道,有本末始终,有体用内外,包乎万有,极乎无尽,推之无穷,而无为无不为,此至诚之德,中和之功,天人之所合,事物之所顺; 而明乎玄微,探乎繁啧; 至简且易,至久且广者也,此易之名与义也。

至易之为象,上日下月,日月者,阴阳之所昭,而天地之道所见者也,以天之道,由日而明,地之道,由月以见,日月代行,天地不息,此坎离代乾坤为主,而水火成阴阳之用,此在体用既合,情性同见之时,而后知乎天地之道,曲成之妙者也,故明易者,必先明坎离之易,由下溯上,由外及内,由人及天,皆必然之序,不可腊者也。

且日者元阳之象,其体亦太极之象故为、即 、亦中字之形也;太极之体一,为万有之母,而易自太极始,日者生物之根,凡物不得日之光热则不生,是日即生物之母,勿者,古文物字,上日下勿,示生生之象, 亦明天下万物自生之源,其取意固精,而为文却显,故知日月为易,则知天地以阴阳而神其变化,亦即知乾坤之易,以坎离而明其功用也。

知为易,则知天下万物,莫不生于太一,育于元阳,而易之为教,莫外于溯万有之始终,推万物之生成长育,更由是以明天道人道之体用,及夫事物变化消息之数运也。

故易辞虽简,为义极宏,其道至深,为言必备,苟欲洞明其故,则固不外求之象数与文辞也;而易之象数,则尽乎形气之精,易之文辞,则概乎义理之至,不深研而通其趣,则必有所滞,不广徵而汇其归,则必有所失;此见仁见智之说,所由来也,习易者可不勉哉!

夫易:明数者也,而数本乎气,气本于阴阳,阴阳本于太极,故太极为易之始。太极者,一也,其初无名无形,由元气之凝而为光:光生气,气成形,形成质,故物之始生,必先有气;斯气也,流行天地之间,分合万有之体,而不可见。

见其形质焉,因气之分合多少偏全,而形质不齐,故数不等而象不一,求其象而后知其数,明其数而后辨其气,气有阴阳,数有奇偶,因分合而有四五,因偏全而有善恶; 此气之变化也。因生物之时地有多寡,因境遇之变迁而有大小; 此数之消长也。因所受之殊,而形质有殊; 因所合之异,而性情有别; 此象之进退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