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言兴邦 一言丧邦

建节尉任宗是个小官,上书极谏,当天就将他在朝堂上杖杀。炀帝一行走到汜水,奉信郎王爱仁又上表请示还京城长安,炀帝杀掉他后继续前走。到了梁郡,郡上有人拦住车驾上书说:“陛下若是去了江都,天下就不再是陛下所有了!”炀帝又将来人杀掉。

当时大官不敢劝谏,小官被杀,又让无官的百姓来谏,隋炀帝则是来一个杀一个,毫不手软。

不久,宇文化及等人发动政变,将隋炀帝勒死在江都宫中,隋朝随之灭亡。但炀帝至死也没有反思己过,当反叛他的亲信马文举等要杀他时,他还问:“我有何罪,该当如此?”

马文举说:“你置宗庙于不顾,轻动干戈,游玩不息,穷奢极侈,荒淫无度,专任奸邪,拒听忠言。使得丁壮死在战场,女弱填入沟壑,万民失业,变乱四起,你还能说没有罪吗?”

唐太宗深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,他曾对大臣说︰“我读《隋炀帝集》,文辞深奥博大,隋炀帝也知道赞扬尧舜批评桀纣,为什么做事却不是这样呢!”

魏徵回答说:“自古以来,人君为难,只因为出言即成善恶。如果人君出言后能听一听臣下对自己过错的劝谏,国家就会兴盛;若出言后只想让人服从,国家就会灭亡。古人云:‘一言可以兴邦,一言可以丧邦。’所以即使是圣人,也应该谦虚接受别人的意见。这样,智慧的人会献出自己的谋略,勇敢的人也会竭尽全力。隋炀帝仰仗自己有才能,十分骄横和自以为是,说的是尧舜的话,做的却是桀纣的事,还不自觉,最后导致灭亡。”

太宗说:“这些事情过去没有多久,我们得记住其中的教训。”

为了了解施政得失,及时改过迁善,唐太宗鼓励臣下进谏,扩大谏官职权,要求凡诏令不妥须当奏明,不得阿从。比如喜欢直谏的魏徵,虽然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僚属,但唐太宗却不计前嫌,任他为谏官,允许直接询问政事得失,而且爱护备至。

魏徵曾上疏数十,直陈其过,太宗均虚心纳谏、择善而从。唐太宗以人为镜匡正自身言行的坦荡胸怀,群臣不避逆鳞直言敢谏,这无疑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