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国之道,务在举贤



治国之道,务在举贤

《诸葛亮文集.便宜十六策.举措》说:“治国之道,务在举贤。”又说:“国之有辅,如屋之有柱,柱不可细,辅不可弱,柱细则害,辅弱则倾。”人才是治国的根本,治国和人才的关系,就像房屋和柱子的关系,人才短缺了,国家也就难以维持。

那么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呢?诸葛亮提出一个重要的标准--“直士”,认为人才不仅要有学识和专长,还要具有不求名、不避罪、忠贞、诚挚的高贵品德。

建兴五年(227年)诸葛亮率军北伐中原之前,他曾上书〈出师表〉给后主刘禅,希望后主能重用郭攸之、费袆、董允、向宠、陈震、张裔、蒋琬等人,说他们都是“贞良死节之臣”,要后主“亲之信之”。

他还针对后主的弱点,语重心长的说:“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”从这里,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人才,是何等重视!由于这个奏疏,充满了诸葛亮对蜀汉的一片忠诚,语言恳切周详,故为历代人们所推崇。

诸葛亮深知,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并不容易。作为一个人君,需要深入民间,“必求隐处”的贤才,就像商汤王得到泥瓦匠傅说,周文王得到老渔翁姜子牙,敢于不拘一格地擢拔他们。

为此,他提出选拔人才时,要做到“悬赏以待功,设位以待士,不旷庶官,辟四门以兴治务,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