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良知,才是做人之本
孔奋,字君鱼,是东汉初年扶风茂陵人,他自幼就很注重自己的德行修
养。光武帝建武年间发生战乱,孔奋一家人到河西避难,不久被任命为掌管姑臧这个地方的官员。
那时姑臧是河西地区最安定和富庶的县,住在这里的人都有不少积蓄。可孔奋在这里为官四年,自己的财产却一点没有增加。当时天下尚未安定,很多读书人都讥笑孔奋,说他身在如此富庶的地方,自己却不知道想办法富足起来。
可孔奋依旧努力严格修养自己的德操,为政仁爱平和,平日生活上节俭度日,侍奉母亲非常孝顺细心,自己与妻子儿女吃普通食物,把好的饭菜奉养母亲。因为孔奋的德操,当时的太守梁统非常敬重他,从来不以官属之礼待他,常常亲自到大门迎接,并引见给自己的母亲认识。
战乱平定后,河西的官员都被征召到京师,他们的财物、货物一车接一车,堵满了整条道路,只有孔奋没有资产,自己单车上路。见到这种情况,当地的老百姓都说:“孔奋清廉仁爱贤德,全县的人都受到他的恩惠,现在他要离去了,我们怎么能不报答他的恩德呢?”
于是,百姓们自发收集了牛马器物等上千万件,追赶了数百里地送给孔奋,孔奋只是道谢,却一件东西都没有接受。
到了京师,孔奋被升任为武都郡丞。有一天,贼寇残杀了官府的官员,害怕孔奋追赶,于是抓走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作为人质。孔奋五十多岁了,只有一个儿子,但他秉持大义,以大局为重,仍旧全力抓捕贼寇。
当地的官吏和百姓受到感动,纷纷尽力帮助和支援他。贼寇走投无路,便将孔奋的妻儿推到前面以为可以抵挡进攻,但孔奋指挥官兵攻打的更加猛烈,最后贼寇终于被消灭。皇帝知道这件事后,特地下诏褒奖赞美他,升任其为武都太守。
孔奋任太守后,明断是非善恶,惩恶扬善,见到有美德的人,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喜爱。受到他的感召,全郡的人都努力改进自己的德操,当地从此清平安定,赞誉甚广。
为官清廉,造福一方,秉持大义,处处以大局为重,为民谋福,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,孔奋因为自己这些过人的德操而名垂青史,至今受人称扬。
现代人也许会认为孔奋傻,那是因为现代人道德下滑,无法理解古人的境界。其实为人为官,就应该如孔奋这样“忧道不忧贫”,以努力修养自己的德行为重,德才兼备,方能在天地间俯仰无愧,受人尊敬,活得堂堂正正,坦坦荡荡。
王烈是东汉末年太原人,字彦方,他为人正直好义,平时以德行感化乡里,乡里人人都非常敬重他。
有一次,有人偷牛,被失牛的主人捉到了,偷牛的人跪地请求说:“请把我送官法办,我甘受王法制裁,但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。”王烈听到消息后,立刻派人来向失主谢罪,并送一匹布给那偷牛人。
大家都觉的奇怪,有人询问原故,王烈说:“这小偷怕我知道他的过错,可见他是有羞耻心、羞恶之心的人,必能改过向善,我这么做就是要激励他能改过自新。”
后来有个老父遗失一把宝剑,被某人捡到了在路旁看守,等候失主来认领,直到黄昏,老父回来寻找,此人便将宝剑奉还,老父非常感激并问他姓名,原来竟然是以前那个偷牛的人。
乡里百姓,凡有争讼曲直的事件,都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。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响,有的走到半途,忽然愿意放弃争执,双方和解而回;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,就感到惭愧,彼此相让而回。可见王烈盛德感化之深,已远胜过刑罚的力量。
之后因遭逢世乱,王烈避居辽东,当地的夷人也受到他的教化,都争相向他学习道德礼仪。曹操闻知后,派人征召王烈为官,王烈婉辞不去。他一生高洁与人为善,为人称颂。
历史上受人们景仰的人都是品德高尚之人,因为道德的影响力是任何其他力量所无法达到的,这就是善化的力量。强权势力永远不能使人心灵屈服,更不能使人心悦诚服,以恶制恶,以暴制暴,徒增彼此更大的罪业。
只有提升道德良知,才是做人之本,才是生命之根,才是人心灵的真正归宿。
2017-07-06
2017-07-06
2017-07-06
2017-05-05
2017-04-05
2017-04-05
2017-04-05
2017-04-05
2017-03-11
2017-02-27
2017-02-27
2017-02-27
2017-02-27
2017-02-27
2017-02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