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上则为损。损上则为益。是损在于势之所迫。而益在于德之所昭。故以远害为损之旨。兴利为益之旨。至简而明。害者人所恶。欲远之必先有所损。利者人所欲。欲兴之必先有所益。其事虽动于下。其利则发于上。故损卦损下益上。乃不得不损。益卦损上益下。则不可不损。一以动言。一以德言。而其用则相近也。
损以艮在兑上。益则巽在震上。皆一刚一柔各为三阴三阳平均之卦。但以损下多阳。中互地雷复。是损中有震也。而益则上多阳。中互山地剥。益中亦有艮也。艮震皆合于坤。损坤在上。益坤在下。坤固同。而上下之势异。
故损比泰。益比否。既坤之上下于乾耳。乾虽同。而分包于内外。损下卦多。益上卦多。易例多则不贵。此乾卦之用。以在下为重阳。主升故也。乾主其外。坤主其中。故二卦皆取坤用为先。而损尤着。以损下卦多阳。反不如坤贵也。益则下卦阴爻多。则以乾为贵。
震之一阳。方自地出。其气勃然。其行卓然。故最得势。而二卦之受益。亦视阳之少而贵者为主。损上阳少。故益在上。益下阳少。故益在下。斯损益之道。仍本易扶阳抑阴主旨。为阳德为天而主生。
益与生得。损与伤通。阴主杀伤。而德宜秋冬。故损者不可久。而损后必益。如秋冬之后。必有春夏也。秋冬为物之衰。春夏为物之盛。损益实发其机。故曰损益盛衰之始也。
益:利有攸往。利涉大川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益卦彖辞也。损备四德。而益则独以利称。此可见天道忌盈。人道忌满。卦名益为事。不可自满。器盈则易倾。满则易溢。益犹溢也。如水之漫衍。必由于满盈。故益字上从水。既寓斯意。
益固利于一切。而必善用之。若以益用益。益之不已。必反为损。是不如损之以虚受益也。损备四德。益但言利。此圣人明天以诏人。俾知益之用。必深自节抑。而鉴于震动在下。巽顺在上。必相协也。利固坤道之所重。而人道师坤。亦以利为贵。然四德利必有贞。贞以为守。利以为行。乃得其全若徒逐于利。而忘其贞。只志于行。而忽其守。是失本矣。
益因上之损。以成下之益。是以善于培本。彖辞称其利。盖已暗示其已克贞。贞而得利。利之至大。利之所见。先着于行。行之所为。先涉于险。以行必远必大。必不惮山川之阻。舟车之劳。而古者器不备。用不周。恒以大川为难行。其他险阻。尚其次者。
故所卜必先涉川。涉乎大川。行之无阻。则无往而不可矣。故凡曰利涉大川。即言所行无不利。方可谓利有攸往。大川尚不难涉。则更无可为行之害。观益之利有攸往。利涉大川之占。可知益之利于行大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