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五十二章:风雷益(卦)

象曰:风雷益。君子以见善则迁。有过则改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益卦全卦象辞。明人道之益也。益上巽下震。风雷合为益。与恒同体。此全卦之大象也。而易教在明天道。以示人道。故君子鉴于益。以见善则迁。有过则改。此人道也。在损象辞曰。君子以惩忿窒欲。而此则以改过迁善为言。可见损益二卦之人道。均重在修已立德也。惟损专主于戒省。系本损之时用。必自克已复礼始。益则专主于进益。此本益之时用。宜以进德修业先。一则内省。求孚于损之道。一则自勖。求孚于益之道。约言之皆修也。而损偏于内行。益偏于外功。正与老氏之言。为道日损。为学日益相合。为道志于恬退。故损已之忿欲。以养其心。为学志于精进。故明辨于善恶。以广其学。此即损益人道之别也。盖损由艮合兑。其志在止以悦而益。则以震合巽。其志在动而顺。止为内行之要。动为外行之机。一切作为皆自动始。动而顺。是善动也。必先孚于正。然后能顺。益因上下正位。故其行已正。其进自顺。君子法之。而改过迁善。以孚于动而顺之道。见善则迁。言无其所泥。适道为先。有过则改。言其能自虚。成德为本。此皆体益之动变。而进益也。益恒同体。而易上下。故恒为立不易方。则与益大异。不易方。执一用中。不变不迁之谓。故名恒。言其久也。益则以迁变为行。进益为志。故以迁善改过为重。而非立不易方之道所可同也。

善与过对。损之忿欲。亦过也。人不能无情。亦不可过。中庸所谓发而皆中节曰和。过即不中节。而易卦节与损。亦相对照。节损下皆兑。虑兑之易有失也。兑上不满。如水决口。则易泛滥为害。情欲不节。其害尚不止此。故损之惩忿窒欲。与益之改过迁善。无非防闲其情。就正于性。性无不善。不失其性。即止至善。中庸所谓中也。益之道虽在进德修业。终不违于克已复礼。盖由内达外。由外而内。其旨一也。明于损之惩忿窒欲。自能孚于益之迁善改过。省察其身。勉励其行。则损益之人道备矣。行止有异。时之所为。圣人不以行止异其道。损时自损。则克已复礼。益时自益。则进德修业。道无二也。学者不可有所泥耳。 宗主疏注

益卦与恒。因震巽上下易位。而人道大殊。恒以君子立不易方。是有守而不移之志。益以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。是有勇往求进之心。而何以殊。则以恒为阴外阳内。坤包乾。中刚而外柔。刚则有守。柔则易失。故立不易方。明其重守。而不轻动也。益则以阳外阴内。乾涵坤。中柔外刚。柔则随人。刚则喜进。故迁善改过。明其求益而勿希安也。人之所行。守则宜体刚以除欲。行则宜用柔以趋善。益之中柔。可见其志求进。而行求达。故名益。言于德。于业、无不进益也。恒则反求诸已。不愿乎其外。故以守为本能。贞固自持。勿贪于物。随遇自足。何求何图。此震之动在上。为势所制。刚不能迳行。故循坤安贞之吉。而益震动于下。巽顺于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