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五十二章:风雷益(卦)

损道本于义。益道昭于利。利者。义之和也。民自损以益其君。义也。义发于情。君自损以益民。利也。利成其德。故损备四德。而益以利称。利以和义。义宜也。

时之所宜。既行之所利。上古义利不分。以不义不得为利。利兼人已。有一不利非利也。故私利为善。后人只贪利。不明公私。遂皆以利已为利。此儒者不得不明义以纠正之。

集合于义。则利而非害。若戾乎义。是利为害。故君子不取不义之财。不图私已之利。为于易损益之道。而欲以益成其利耳。乾传曰。乾始以美利利天下。益之利。乾之德也。故利大矣。

《宗主疏述》

益以震动于内。巽顺于外。德相协。志相求。故能日进无疆。非木道之利涉已也。木之利涉。取其善浮。而在易为阳。最能升腾。益之能涉大川。亦以阳之得势也。初爻一阳。越三阴以接九五。即如舟梁之象。而与水火即济之用相孚。以上下正位。能相济耳。中正有庆。即指此正位。而明其能济难如涉川也。巽柔也。而覆九五乾位。震刚也。居六二坤位。损上卦之四。益下卦之初。即此一阳自天而降于地。

故比之天施地生。凡物之生。必本此道。天不施不生。地不受亦不生。必天施而地承受之。始成其生。震之一阳。虽未自天。实发于地。阳之初复。如地雷复。及阳长。如地天泰。则天下同春。万物同生矣。

益由否变。有同于泰。以一阳反而居初。故为生育之原。而所益无方。方者。坤之所利。限于西南。若乾则不限矣。坤克承乾。故所益无方。

即由震克偕于巽。而孚于一阴一阳即济之道。益之与损。皆关时用。以损益皆由变来。不变无所损益。即有变。必因乎时。益道与时偕行。

正同于损之彖辞。两卦原包损益之行。损之益上。益之益下。皆时势使然。称益已赅损矣。以时喻之。损犹秋。而益犹春。为用虽殊。为时则同。此中乘除。本由天道。而人事不得有违。

故损六五。益六二爻辞。皆曰或益之十朋之龟。弗克违。明其关时用。不得有违。则益者时也。损者亦时也。时至则见。时过则迁。天地之数。皆于此着。此损益之道。可绍乾坤。而非他卦能及也。

《宗主疏述》

益之六二。与损之六五。皆以受益之位。所占大同。此义已见前。惟益六二有异于损六五者。则一为内卦。一为外卦。内主内政。不得擅专。非外卦正位可比。一也。益之六二。上应九五。损之六五。下应九二。损阴阳互易。是有位而非其人。益则六二九五。恰如其位。位正时宜。孚于至道。二也。益以四爻之损而为初。损以三爻之损。而益上。一则下行。一则上行。其行背驰。其至亦异。至上者为极。反初者为始。极则为穷。始则无限。功用斯别。善恶亦殊。三也。故在损虽益亦损也。在益虽损亦益。盖由此之异。足以见其为损或益也。损必有失。益必有加。虽一损一益。若无得可失言。而下之损者重。上之益者微。以上孤而下众也。益卦反是。上所损者轻。对所益者广。以君富。不如民富。上足不如下足耳。财物之聚也。谓之弃材。其散也。则成大用。故损之益。乃聚歛也。而益之损。则善施也。聚歛者。听之敝。民即乏。怨必集。散施者德之昭。民皆足。恩以宏。是在损卦虽有悦泽之情。实为怨尤之府。而在益卦。虽本巽顺之志。而多欢佧之时。此卦象之有异也。刚以在下。则生成者多。柔以在内。则因循者众。盖兑在艮下。徒如自损以悦其上。而震在巽下。则能振作以大其功。故损为远害之方。而益则兴利之旨。为上者务师于益。而鉴于损。则合乎圣人之治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