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乾之刚。乃损益已以坤。以上之尊。乃克已以成下。此益克孚乾之美利利天下。而不言所利。可谓大矣。以道之大。行之有光。故彖辞称其利有攸往。言本是以行无不宜。以往无不利。先得民心。更何往不宜哉。克已成人。损已顺民。则天下莫不心悦诚服。故曰利有攸往。而其利不独此也。
因乾之利。以协于坤。一也。因天之道。以孚于时。二也。而以益上下卦皆得正位。三也。九五六二。乾坤正位。天下所尊。位正则时宜。位以行其权。时以明其用。有德有位者也。且乾外坤内。刚以涵柔。安贞于中。动用其正。故曰中正有庆。阴阳既匹。内外克协。道大而行光。此所以为庆矣。
利涉大川。缘于巽震皆木。木能浮水。故日木道乃行。此本堵象明其用也。既以占言。凡利于行。必能涉大川。大川尚不阻其利。于行可知。不犯风涛之险。不虞潮汐之忧。而所之无不宜。不独得木道之用。能浮于江海也。益下震为动。上合巽为顺。震阳之始。巽为阴之初。一降一升。两相谐协。故以动而顺。日进无疆也。
天主施,地主生。此乾坤合德之象。益由否变。而损上以益下。尤孚天施地生之道也。如春日天以和风好雨。使万物生育。此泰卦之象。否泰往来。否变为泰。故益因其变。而孚地天交泰之用。阳易在初故也。益自初始。其进无疆。万物生成。故曰其益无方。
以乾主大生。而包坤也。凡益之道。与时偕行。此二句明益与损。同属时用。损益无不偕时。益之为益。与时同进。犹春日之生长。必与天时应也。天时且不违。况人事乎。时损则损。时益则益。时之所大矣哉。此节明益全卦之大用。不独申释爻辞。多属文言。学者由韵语。既可知之。
《宗主疏述》
益为加进。而损卦亦有益。益卦亦有损。其名损益者。由卦爻言。损。损三以益上。所益者寡。以上为极。无可进也。益。损四以益初。所损者少。所益者多。以初为始。其进无量也。
故益上为损。益下为益。由此推之。理财经国。亦当取法。民之富。既国之裕。民之穷。既国之贫。故曰百姓足。君孰与不足。商讨聚鹿台之财。钜桥之粟。而终不免于覆亡。周武王代为散之。而开八百年基业。此既一损一益之道。纣但知益已。不恤民之损。遂成损卦之象。武王但求益民。不计上之损。是既益卦之象。财聚则民散。物聚则德衰。德者本也。财者未也。外本内末。争民施夺。此大学治平之教。
凡有国者。不可不知。而其言亦本易损益两卦之用。损已者。所益亦终归已。损人者。所损亦终躬。卦虽有二。其旨则同。损就下言。故损而终益。益就上言。以损上益下。其益不失。民。吾民也。下吾之属也。则益之既自益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