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过之名。以与小过同类。而皆失其中和。乃曰过。谓过于中行也。雷风相薄。山川通气。在伏羲八卦方位。四卦居四隅。恰相对相比。即艮与震在北。兑与巽在南。北阴也。亲于地。故艮震分列坤左右。南阳也。亲于天。故兑巽分居乾东西。此四隅守位。各据一方。不相连也。而文王八卦方位则异是。坎离既代乾坤。兑震乃分左右。艮与震近而在北。巽与离邻而居南。而又相夹乎震。以与乾坤对。故四卦乃变为二正二隅。此后天之情。有别于先天者也。由先天言。四隅对立。无所谓过。由后天言。变其守方。或近或远。或正或邪。所交不同。乃有过称。过者本其情性。而不得其正。依其体用。而不得其中。斯为过矣。盖阴阳相争。刚柔相荡。一乖于和。乃成其过。如雷山小过。震下交艮也。泽风大过。兑遥接震也。皆以震为之用。谓震志于动。动必以和。和则得中。今小过动而不和。以艮止不承其动也。虽动无功。而犹得震之强于外。故曰小过。即不及之意。若大过。以兑交巽。先失其正。又不得震之应。而变为巽。二阴相荡。乃成大过。谓过甚也。以重阴侮阳。不得中和耳。若反是则变矣。反小过则为颐。以艮止与震动相应。而就于正。此颐之以养正称也。反大过则为中孚。以巽行于上。兑悦于下。两德相协。而克得其正。此中孚以中和为用也。故四卦之合也。视乎得正与否。为过与中和之辨。颐得震之正位在下。中孚得巽之正位在上。乃合于道。以下为本体。上为德用。本体不正。德用以乖。大小过之称。实由本体之失正耳。故在先天无所谓过。而过之成。必因后天。此大小过之名。不独关于爻位阴阳之颠倒。刚柔之错落矣。夫大过上兑下巽。泽流而散。上下违行。有类于讼。讼以天水相违而成讼。大过以泽风相失而成过。皆悖乎常情。失其正守。乃致之。天水之违。由于刚险不投。泽风之失。由于顺悦过当。其弊皆在于偏。偏则不正。不正则不安。不安则倾。倾则倒。此传称为颠也。不有其本。奚免于颠。下失其正位。则上之德用不足言。而大过中孚之异。即在此本固与否之辨。非谓爻位之异。足以为过已也。
大过之颠。不独因中孚之反。颐之错而来。实以阴爻在外。包束阳刚。其行相背。阳伏于中。则内难自守。阴包于表。则物恒自肆。乃性情不得其正之象。在颐卦上四爻。皆取颠拂为用。其所行以逆而得正。则以阳在表也。大过之颠。是强阳以从阴。故颐为养正。而大过则过矣。小过因阳之弱。其失也小。大过因阳之盛。其失也大。大小指阳。阳多为大。得势亦为大。如颐之称大是其例。而大过由阳之失宜。用之不当。究系乎天数。以天道无常。二气流薄。互为消长。大过阳虽盛于中。不得宣于表。虽集于内。不得固于初。终乃自干于过失。正如日月之食。不得保其光明。然为人所见。为世所覩。比之君子之过。非一误到底。苟自省而不惮改。则过仍可返于善。所谓改者。反其上下。而还于中孚。是在明情性之殊。别体用之异。而励其行耳。则大过颠也一语。不独示天道之差忒。且将以勖人事之改悔也。改者革旧之谓。悔者返贞之谓。革旧则晋于道。返贞则正于性。性道之不忒。则德业由之而大。是大过将由颠而达于大功也欤。故大过之名。圣人所以示天道。而颠也之义。圣人所以勖人道。颠即逆也。易道逆数也。逆数则顺乎道。逆天则顺乎人。此颠字宜重视之也。颠虽反经。而用之当。反灾为祥。易人以天。修持之诀。首重逆行。亦此意也。盖顺而致之者。天数之正。反而还之者。天数之奇。人生而有情。因欲而多嗜。此即顺以致之者。人修而明性。因性而归真。此即反而还之者。天无常而有常。以穷则变。变则复也。人亦法之。当其中孚。则顺以致之。当其大过。则反以还之。此人道与天道之用有异也。君子明其故。遂与时偕行。而不为时所弃。承天共谐。而不为天所妨。故能独行中道。永保太和。以尽其情性。而达于德业。观于大过。即可知其所先务矣。或以大过干时之过。不良于行。是拘于天。囿于时。不克自立者也。大过岂无用哉。天之有过。旋自覆焉。人之有过。速自悔焉。唯君子恒因过以成其德。小人之过。则未能也。不独不克反过为中。或更因中而循至于过。为小人之反中庸也。君子中庸。故反大过。小人反中庸。故始终于过。是因过之反否。而可辨乎君子小人之行。大过之用亦大矣哉。此大过之占有亨利之德。系指君子言也。君子善用大过之颠。而审于中孚之得时。颐之养正。乃能反过以成其德。以达其亨利之行。读者当于此细思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