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三十八章:泽风大过(卦)

大过。栋桡。利有攸往。亨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大过彖辞。明全卦之用也。大过初上两爻皆阴。二三四五爻皆阳。阳道实。阴道虚。实者坚固。虚者柔弱。始末不充。如栋梁之材。而本末纤脆。徒隆其中段。故曰栋桡。桡曲也。弯也。委曲不能自直。弯屈不能自伸。则为桡。以其不盈也。凡物不盈。或曰朒。或曰桡。皆不充不足之辞。大过中隆。正如栋梁在屋之脊。肩诸椽瓦。以支承全屋。而初上皆弱。正如栋之首尾纤薄。不克称其用。使栋自曲。使屋脊自弯。故比之栋桡。且桡者有所累也。如搅扰之意。栋原大材。而受本末纤削之累。致不任其职。是本末为中段之累。而中段遭本末之搅扰。不克自持。乃曰桡。又桡者对隆与直言。又对正与干言。隆则高。而桡则卑。直则立。而桡则倚。正则庄。而桡则偏邪。干则固。而桡则窳敝。是栋之桡。乃变才为不才。良为不良。用为不用。全为不全。则栋桡云者。有惜于栋。而见卦之所以名大过也。盖若易其初上之阴。变以本末之刚。则大过为乾。而成行健之德。备大始大生之道。更何至称为过哉。今以过称。足见其异夫乾健。失其阳刚。而困于阴柔。苦于屈辱。足为中四阳之惜。而可知桡之非宜矣。然所谓桡者。非全卦之谓。乃本末之指。其中四阳。固联而成用。隆而不屈。坚而不溃。此中坚之象。实有可凭之资。而内固之情。犹有可用之利。盖兑巽虽柔弱。而合则阳爻多于阴。苟善用之。仍可体乾行健之德。推坤行地之功。故曰利有攸往。就兑巽卦言。兑为说泽。巽为顺风。泽沛风行。其势至易。且中集刚爻。无羼于阴。内互乾卦。外互震艮。内健而外能动能止。则其利于行也。理数使然。此利有攸往。明道之用。刚以柔行。上善若水。君子之德如风。风与水偕。其行至快。乃占为亨。亨者阳刚之德所见也。如日之夏。万物繁茂。气之所合。志之所达。情之所孚。物之所得。时之所宜。固无不亨。亨且利矣。本乾之德。而孚于中正。以中四阳仍乾也。虽利属攸往。而亨徧一切。可见大过之用。有可为也。虽本末不称。遭其屈辱。而中坚独着。仍可济也。此君子因过成德之所由也。

彖曰。大过。大者过也。栋桡。本末弱也。刚过而中。巽而说。行利有攸往。乃亨。大过之时大矣哉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释彖辞之义。及大过之用也。大过以阳之过为象。阳大阴小。故曰大者过也。阳四爻联居卦中。本乾之德。应为无过。而以初上二阴朿于外。阳不得布。自伏于中。遂成过。过犹失也。又以阳多于阴。不得平均。亦过也。又以阳奇阴偶。今反倍于阴。与颐相反。亦过也。是大过之名。责在阳之过失。过失者。不得中行也。太过不及也。大过犹太过。言阳见侮于阴。刚而不自强。坚而不自决。是自受其过。而阴反包围之。玩弄之。背于天道。乖于气数。是已甚也。故大过由阳言。谓之过失。由阴言。谓之过甚。阳不自尊。是失之懦。阴不自下。是失之虐。阴虚阳实。阳尊阴卑。以阳听于阴。强从于弱。大屈于小。中位徇于两端。乃成大过。而易教重责阳。故曰大者过也。若就人事言。大即强盛之意。主宾异视。主之强盛。应宽恕待人。人之强盛。应谦和待人。是二者之用不同也。大过以阳为主。阴为宾。阳众而不能强。阴小而不能弱。交相陵逼。是皆过也。而道重自返。故仍责阳之失。而见过之由来不在外也。栋桡以初上阴爻。不与中称。初为本。上为末。故曰本末弱。言大过仅中四爻强耳。中四爻皆阳。有过于阴。而受其过。故曰刚过。阳在卦中。又得上下中位。中爻中位皆刚。故曰刚过而中。即刚过多。而在中之意。此中字有要义。以卦重中位。人重中爻。有其中。而后可推之外。诚于中。而后可施于四体。是大过因阳得中。而占亨利。君子以之而自守不辱。遯世无闷。独立无惧也。中者道体。天下之大本。不失中。则虽过亦无害。以能中。即可免于过。是因大过。足反于中孚也。大过中孚。不过一颠倒耳。颠倒之后。大过即中孚。是则传称大过颠也一语。乃勖人自返。以充其中。而复于中孚耳。故全卦大用。包在刚过而中四字。而君子因之自立。以终免于过矣。卦合兑巽。故曰巽而说。巽顺而风善变。说言而泽善流。故曰行利有攸往。以二卦本德。实便于行也。有守者始能行。大过得中能守。乃利于行。因行而后亨。以道在传布推行也。故曰乃亨。乃字根诸上三语来。以大过利于行而成其亨也。盖本乾之行健。以推于四方。则本末虽弱。中足以提携之。促进之。衍化之。使返于中孚也。是大过虽失中道。而因阳在中。仍能复于中行。此重在人之善应天时也。故总结曰大过之时大矣哉。以大过者由时而成。而返于中孚。亦必因时而改易。时者天道。知时应时。则在人事。大过之时。以人为先。人爻皆阳。斯能本行健之德。而与时偕行。以中四爻上下皆互乾也。此时字与乾卦辞时字相应。时固属天。君子明时。故能应天。以达其德。以成其道。故能藏而行。屈而伸。穷而通。不中而至于中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