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曰。藉用白茅。柔在下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白茅柔木。初六下爻。故曰柔在下。明物之与时地应也。初六本巽下爻。一阴初变。易乾为坤。柔能胜刚。而见其巽顺之德。乃取白茅之喻。而柔在下也句。含颇深义。谓二刚在中。其下为柔。即彖辞所谓本弱也。本弱则干不能独强。柔在下则中二刚不得自固。乃成为过。此就下卦言。已见其过。矧合上卦。而上亦弱。共配成栋桡之象者乎。此大过之由来。全在上下之柔。而中刚不能纠正之。顺以成其过。唯君子乃反以改之。因过而终反于中孚。所谓反者。阳反在上下。而阴反在中也。故中孚为中和之道。以本末皆固。颐卦亦然。颐之变为小过。正见其本末内外之刚柔异耳。是柔在下。虽初爻之象。即全卦之情。不过就初六一爻言。则无咎耳。柔以在下。更何咎哉。
九二。枯杨生稊。老夫得其女妻。无不利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大过九二爻辞也。大过以阴阳不得其平。故为过。阴阳之属于人。以男女为最明。男女之合。乃为夫妇。巽兑二卦。一长女。一少女。合为大过。则分一阴一阳。内卦为女。外卦为男。而以二五二爻为主位。在九二以内卦正位。有类于男之娶女。是变巽为老夫。而得兑之少女为妻也。在九五恰与之反。外卦正位。男乃主之。故九五为老妇得少男为夫。是变兑为少男。而以配巽之老妇也。一老一少。互为配偶。正由于不得其平。而后强合之耳。以大过阳多。而不得展布。阴胜而不能保守。互求其合。而不相当。虽得所配。实非其偶。妻者齐也。齐而不齐。是强合也。夫者扶也。扶而不扶。是乱交也。老夫少妻。为乖于内。老妇少夫。为淫于外。皆失也。而卦爻乃因过以成用。故取之以为喻。不必有其事也。九二宜柔。而以刚胜。阳加于阴。故老夫得其女妻。为过在阳。而阴不能引之以正。虽得其位。不免于过。巽木在下。柔而得中。故为杨。杨性柔而树高。宜于水泽之傍。以本弱。则为枯杨。为无本之木。不能久荣也。而以遇阳来乘阴。又得正位。阳主生。故有生稊之象。稊犹枝节也。本干已枯。而枝节重生。言大过九二虽失初爻之本根。而得二三之生枝。故曰枯杨生稊。而老夫女妻。亦如杨之生稊。老干新枝。以续其生息之用。是因过而成德。因时而致功之意。故占无不利。谓九二所合虽非偶。所用虽非常。而以时地之宜。乃成权变之道。以体乾大生之德。则虽枯于前。而复荣于今。以本巽柔顺之情。则虽失其偶。而仍合于女。是因过以相就。而竟获其利矣。无不利者。甚称九二之能用中。而盖其前愆。勉其晚节。如枯杨既有稊矣。则生机不息。老夫既有妻矣。则嗣续不绝。其所为利固大。推之于他用。亦无不宜。此由九二以阳得中。而能协于阴。虽若有过。仍不失其合。虽若灭于泽。仍有续生枝节之功。是过而能复于中和之意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