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六。过涉灭顶。凶。无咎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大过上六爻辞也。上六居全卦之终。当兑之上爻。位高而地尽。用竭而时穷。乃大过之竟。将反而变为下也。大过全卦。以崇高之象。有栋梁之喻。而因初上二爻之阴。乃成桡弱之势。上六既属柔弱之地。又遭穷尽之时。虽在位。其用反沉沦于下。为全卦兑居上。兑为泽。泽水也。性就下。则上位无可进。不得不随流而下。故有过涉灭顶之象。其位虽高。其势则降。其名虽进。其实则沈。其居虽隆。其行则污。其称虽亢。其志则卑。此虽在上爻。而有涉水灭顶之占也。且易数穷则变。大过已过。一穷必变而为不及。故在上变而沈于下。在高变而灭其首。亦即由大过变而投于坎险之意。坎继大过。卑以承高。潜以继飞。由上而入于水。由空而坠于渊。此因其过之极。乃不得不变为沉陷也。兑泽以水为用。所居愈高。下流愈急。所壅愈厚。溃防愈甚。为其不可高而厚也。而竟高之厚之。是过之咎。过之反即不及。故高者反沈。厚者反灭。因其志于行。其势不可遏止也。唯君子预防其弊。故先独立不惧。遯世无闷。即为求免于上六过涉灭顶之凶而已。身已临水。则势必涉。泽已决防。则势必流。涉水而遇急流。处穷而逢剧变。则其遭灭顶之凶。固有所必至。而大过实尸其咎。谓不过则不至此。今上六之灭顶。为其过也。故称过涉。过涉亦有二义。一则因过而涉。谓初自处于过。至水不得不涉。因已无他途可行。实逼处此。不能自已。犹项羽之欲渡乌江也。一则因涉而过。谓可无涉而慢涉之。未察水之浅深。流之缓急。轻身试险。乃陷于沈没之厄。如孺子之游大浸也。是皆谓之过涉。或过于先。或过于后。其过虽不同。而其为过则一。是皆不免灭顶之凶。求其不凶。唯有先期无过。世之涉者众矣。苟自无过。何罹于凶。上六之凶。由于过涉。以己之过。虽凶无咎。谓其无可咎也。不得咎水之阻其行。亦不得咎时之迫其渡。更不得咎天或人为之灾祸也。故曰无咎。言唯自任其咎。无他责也。在九四爻有他吝。则犹可诿于物之吝。上六之咎。无可诿矣。故称无咎。
象曰。过涉之凶。不可咎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以大过上六为全卦之终。即卦用之极。大过以亨而利于行。至上六利反为害。亨反成塞。而行者有过涉灭顶之凶。此理数必至者也。过涉虽因兑泽之水。有阻于行。实由大过之过。有累于后。以阳爻四位在卦中。独首末为阴。阳不与阴调。刚不与柔协。至上六而龃龉之情益甚。抵触之行益昭。为阴在上。不克约束诸阳。而水在高。不克涵濡下巽。上下相厄。风水两违。颇有类于天水违行之讼。盖讼乾在坎上。阴与阳背驰。而大过兑在巽上。刚与柔分立。当阳爻得位之际。尚可维系偕行。至于上六。阳已无权。阴独在位。进则无地。唯有逐水下流。是将由大过变于坎陷之象。故有过涉灭顶之凶。以阳志升。阴志沈。中爻诸阳欲升。而上爻一阴独沈。是阳至此。不得不涉。涉则不免于沈没。乃爻位之进退。二气之消长。推移摩荡。乃成过涉灭顶之凶。此爻辞取以为喻。虽不必涉水。亦不限于涉水。徒以两不相济。界域分明。欲罢不能。以涉而灭顶。明其不可用也。在此卦爻。正如内外交疏。上下相讼。不肯同济。势与俱沈之象。则以其有过也。阳之过。在先不能善用。而甘于萎弱诡随。以失其刚健中正之德。阴之过。在今不能善守。而务为漂流放荡。以失其悦泽涵容之功。是不济而强涉。所以谓之过涉也。过涉之凶。既由二者之过。而皆发于本身。则其终遭灭顶之害。是虽有咎。而不可咎。谓其咎在大过全卦。非上六一爻之咎。故曰无咎。言既不可进。追其未来。又不能退。罪其已往。来往皆不可咎。亦只曰无咎已耳。兑卦之用。原在上爻。而大过藉之为用。始成其过。则上六之咎。大过固早已甘之。欲咎唯自咎。而自咎则固不得称大过。无咎云者。实以大过之用本无可咎也。君子明知其故。乃先求其无过。苟有过矣。则咎亦何为。此象辞重在独立不惧。遯世无闷。期其终始不过。则不独无咎可言。亦无灭顶之凶可忧矣。综合全卦。均以过而为用。独九四一爻。因自反而能孚于中孚。以转桡为隆。化凶为吉。而仍有他吝之辞。可见无过之匪易矣。无过必先格物。格物致知。始免于过。语曰仁人不过于物。孝子不过于物。仁人孝子。能格物致知。此所以无过。此所以常保其中和。易教大义。重在反大过以成中孚。吾所谓五十学易。可以无大过者。正谓此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