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曰。颠颐之吉。上施光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六四本在中爻。而有颠颐虎视之辞。则由于得上九之照应也。故曰上施。上即上九。光指阳言。施者下逮之意。以爻言。六四只有颠颐之象。本阴上求阳之义。而求者必应。刚柔相济。乃得上之下施。可见虎视二句。非六四固有。实由上九下及之辞。故宜比之外来之威胁。而不在上九爻。却移于六四者。以上九之施。恰为六四之应。六四上求之情倍切。且中隔六五。若爻辞不明言。则人或忽于上施之义。而不知六四之用也。上九一阳。原覆二阴。非但六四受其施也。因六五得中位。其本身较强。而近于上九。其相得较密。不必言施。已可得其相护之情。明其相养之道。唯六四所居既远。所本甚微。卑以望高。下以盼上。不得正位。则不克自存。唯赖有上九之施。始获占颠颐之吉。而虎视二句。固属上九之下临。以六四之卑微。愈觉迫胁之孔亟。然六四之用。正在依此迫胁。而幸保全。非如六五得位自固。不必专赖外力。且六五上九。情亲迹迩。几无复内外之疆。上下之界。盖已由下而居中。反足以持。中以驭外。故六五虽同受施于上九。而不觉威胁于虎狼。其处地不同。则其致用各异也。此虎视欲逐之喻。只见于六四一爻。而威胁之来。反以致其上施之用。圣人恐人不明六四之颠颐。既占为吉。何又有虎视之害。既有害矣。何复有无咎之辞。前后不符。疑难莫解。乃于释文明示其故。指六四之占。全由上九下施之光而来。不必以为骇异也。夫颐大用在养正。六四不克自养。必赖于上九。上九凭陵意气。视六四于贱隶孩婴。虽威加于外。而恩寓其中。虽欲见乎情。而施光其用。此刚柔相济之道。足以明养正之方。果足自养。则无多求于人。若难自存。则宜善事其上。是眈眈逐逐。在彼为恶德。在我反为恩施。以各爻全取逆行。必于逆中求顺。反中求正。人逐情欲。我正性命。人贪物利。我保天道。而其终即足以转祸为福。易灾为祥。履险如夷。知难就易。此固圣人因时致用之道。亦即颐卦随时养正之功。学者勿徒视文字之诂。而忘象爻之用也。
六五。拂经。居贞吉。不可涉大川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颐六五爻辞也。六五居外卦正位。以阴加阳。按之他卦。应为全体主位。而颐以阳贵。阳爻在初上。则主爻亦随之。且上卦为艮。艮之用在上爻。一阳居上。群阴听命。此颐主爻在上九也。既从阳爻之主。则六五当顺以求合于上。阴者下降。反而上行。且违常理。以中爻听命于外。故爻辞曰拂经。与六二同。盖六二为内卦中位。亦不主内卦。而反听命于初九。是违易之原例。而称拂经也。然六五之拂经。却异于六二。则以内外之地不同。动止之用不类。进退之数不一。顺逆之道不伦。六二原应向上。而反以求养于下。悖夫奋迅之用。阻其升达之力。使震之道不能畅行。而与上之艮有背驰之过。故六二不足以有为。而占征凶也。六五则不然。因近于上九。得接于阳明。而上九以下照之光。时孚于中位。又以艮止之道。阴克从阳。以知止自贞。柔克顺刚。以守静自养。阴阳既协。内外相合。刚柔既调。物我相济。此以逆成顺。以偏致正之道也。故六五为吉。而异乎六二者也。阴以自摄。则在位不骄。柔以对人。则所与有得。不骄则无忝于位。有得则可安于中。是以能协居贞之吉。而善自全也。居以位言。贞以德言。有德有位。无诈无虞。故曰居贞。言六五在外卦正位。而能如内之守贞不失也。六三贞凶。以不可守也。六五贞吉。以可守也。外志在行。而六五宜守。以其阴柔无势。逼于上九之阳刚。既不可进。复不能退。唯有守位自固。顺时交邻。不求于远。以犯艰险。不志于外。以戢祸乱。此六五硜硜自保之道。不以夸大招愆尤也。故爻辞曰不可涉大川。谓其不利远行。不宜越险。本沉潜之德。无超腾之资。乃时地之使然。善于养正之所志也。六五求养于上。虽较六四为易。而以险之难行。柔之不大。平易则可为。艰险则不宜履。本颐之虚以求实。切勿蹈空疏自夸之嫌。因艮之止以有定。切勿干进退失据之咎。不可涉大川一语。固示爻用之所限。亦戒夫人事之造次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