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曰。六二征凶。行失类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六二征凶。以不得同类之助。即由阴志求阳。而返诸内。不复及于外。遂失其同类。徒自成其颠拂之养耳。
六三。拂颐。贞凶。十年勿用。无攸利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颐六三爻辞也。拂义如前。拂颐亦逆养之意。谓六三亦阴。以反求于初。而失其上之应也。本以上应为正。今乃自远。不克志于上。遂反而就下。其道已疏。不若六二之近于初。且得正位也。故六二可守。而征则凶。六三得贞守亦凶。行亦无利。是六三不及六二。由道之相违。情之相背。既不复能合。以求养于上。又不克自贞。以终养于下。进退维谷。乃至十年勿用。而无攸利。十年者。数之至也。六三居内外之交。本以交和为用。今以情志所迫。反而自降。失其用矣。故十年勿用。事理之当然。既不能用。更奚利哉。此爻辞明其占之不吉也。夫六三之不吉。固由颠拂。以背乎颐养之道。而所以然者。实以卦爻之变。六三变则为山火贲。贲志于饰。亨道乃尽。不亨则塞。斯成否塞之象。故外勿见用。而内守凶。行止俱不可。就轻重权衡言。则外求胜于内守。以外行虽不达。尚可免于凶。不过无利耳。若株守自困。则不独无利。且罹贞凶之咎。以其非如六二有正位可守也。总之不足以致大用。不可以成大养。六二六三两爻。皆犯此弊。虽六二便于守。守亦不足称。六三便于行。行亦无可取。此二爻实以用之所限。而迫于时地。不得不逆行以求全。而因其逆行。乃反颐为小过。由上下卦言。则反复成剥。以其逆转。下反为上也。若在上卦。则逆且为吉。是正与下卦相反。盖上卦之逆。变小过以复于颐。变剥以反于复。故在上逆为吉。而在下逆乃凶也。
象曰。十年勿用。道大悖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卦爻之道。由下而上为顺。反之为逆。六三拂颐。以逆为用。故曰道大悖也。明其行止都不易。唯有审慎以求合于上。而毋徒自贞以绝外援之应。由此以进六四。则可转为吉矣。所谓拂颐。总不离逆行成养之义。即自别于寻常之道。而图新异之方。如天时之由冬而春。由夏而秋。贵在改革以顺时自养。此释彖辞之大意。读者要当细思之。
六四。颠颐吉。虎视眈眈。其欲逐逐。无咎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颐六四爻辞也。六四居上卦之始。为艮卦之六四爻。艮以一阳在上。下二阴受其覆翼。如物之聚于屋宇之下。又如日月中天。万物皆在其光照之中。此有类于观卦也。阴者下降。今乐近阳而上行。故曰颠。亦逆行之意。但与六二之颠颐略别。六二属下卦。以返而就初九。乃本卦位逆行。六四则依阴爻。由降变升。以亲乎上。乃本爻德逆上。故皆有颠颐之称。而吉凶大异。六三以阴反而下。其势顺。足以阻阳之上升。故不吉。六四则以降为升。其行艰。不独无害于阳。且为阳之所照临。湛然相映。如月之映水。光明有加。故吉。以易例重阳。阳得势则吉。反则凶。而六四互风地观。尤有光华下照之象。变为火雷噬嗑。又有刚柔相合之义。此六四颠颐为吉也。既以阴爻上应于阳。则阳明之下临。其势颇张。故有虎视眈眈之喻。盖阳以阴贵。阳上而反下照。其光赫然。阴虽众。莫与之抗。其势勃然。故比之虎视。且艮为虎。互易为巽。风也。风从虎。乃有虎之称。非真虎也。状其力之大。而志之猛。得地与时。有如虎耳。虎狼之物。以暴虐求口食。其情贪。其性鸷。其踞也固。其奔也急。其有图也。很(狠?)戾刚愎。不惜于物。不顾其后。遂为人所憎恶。而为虎狼者。不自觉也。以其逞于物欲。徇于私嗜。徒利于目前之得。不恤其前后之失。而其欲逐逐。有如奔马不可复止。疾隼不可复留。故曰逐逐。与大畜良马逐逐字一义。言其追逐之情。所行直前不回。一往不返也。然六四虽有虎视之象。欲逐之情。乃由外来。非关己德。故占无咎。明夫外患虽厉。不足为害。而内忧乃真可虑。何以言之。则由六四本阴柔之用。顺静之道。不恃其众。而乐与上亲。不逞其私。而好与强近。愿犯艰险。以逆求顺。愿甘屈辱。以大事小。此如太王之遇獯鬻。文王之事殷纣。唯虑德之未达。不计力之可逮。故能避其害。以成其利。遏其祸。以邀其福。而终占无咎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