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三十七章:山雷颐(卦)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以初九之志。不求于远大之养。而唯口腹之图。以朵颐之示人。其不足取。可以见矣。夫初九本震动之用。苟充之。则足以顺乾道之行健。成天下之大生。因万物之出震。直达乎成始成终之艮。庶几生成道备。天地德全。而顺以养正之义。即可于此觇其基焉。合全卦言。颐之为用。实赅始末。包初成。以孚于中孚。而绍夫大畜者。故传称其养正之功。今但就初九一爻。不能顺遂其大用。克充其大养。徒快一时之欲。而图小体之养。上不能应成言之艮。以全其始终。近不能孚于中孚。以正其养育。远不能归于乾健。以正其性命。保合太和。虽有朵颐之观。而反戾乎利贞之道。此所以不足贵。且因以占凶也。颐卦全卦。均以养为用。而以养之大小殊其吉凶。大抵就其小体之养。图夫目前之安者为凶。明乎大体之养。志在修成之道者为吉。故在下卦三爻多凶。上卦三爻则吉。为下卦徒用震之动。而不克制其物欲。上卦则能用艮之止。而反以全其性天。一刚一柔。一动一止。天理人欲之辨。性命情欲之分。即在震艮二者之间。读者苟就六爻占辞细思之。当可了然圣人之意矣。

六二。颠颐。拂经。于邱颐。征凶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颐六二爻辞也。颠犹倒也。拂犹逆也。邱犹厚也。经犹历也。爻辞文义甚奥。后人多不识之。盖六二以阴柔居正位。阴者逆行。故皆取倒逆之义。而颠颐又见于六四。拂经又见于六五。则以皆阴柔。而所居位有异耳。六二与六四本同功。而与六五则为内外正位。不过爻位有刚柔之分耳。以颐重在养。养多资于物。是以阳恒藉阴为养。而阴亦赖阳以养。颐上下各以其阴养其阳。而阴亦赖阳以自养焉。故震自养震。艮自养艮。合而为用。则上下亦相养。而有顺逆之别焉。颠颐取逆养之义。在下为阴逆以养阳。在上则为阳逆以养阴。故皆有颠拂之辞。以动静殊用。主客异位。在下为顺。在上为逆。在上为顺。在下为逆。虽同为逆。其用不同。后人多混而释之。乃乖原辞之旨。读者要当细辨之。

六二爻居正位。而不得协于上。则反求于初。以阴志近阳。而恃以为养也。反求为逆。故曰颠颐。犹倒相养之意。拂亦逆也。而含挥扫之义。经者过也。而包总纲之用。邱者如邱陵之积。山阜之高。言其厚也。拂经言违总纲。而挥去其所阅历。以六二颠颐。不在寻常之养。而志于颠倒之情。则所历者皆陈迹。而所望者有多积。此犹小人之自奉。佌佌蔌蔌。于谷与屋。营营役役。于金与粟。以为得所养。而不复志于远大。其位所限。有可守之资。其时所独。无可与之助。乃尚于颠拂。而成其邱颐。虽养不足称。亦为独善其身之行。此爻辞予其多积。而许其独养。虽道小无见于外。究因其自返。而克全其中。是在颐为尚无讹。而求之于行。则不可得。故占为征凶。以其失同类之情。违大众之志。所为自给。不足以养天下。则虽欲行。亦无功。且有咎。故曰征凶。明其即返求于内。自不能再推及诸外。既独赡其身。自不得再施及于物。一大一细。一狭一宽。为道不同。吉凶自异也。六二颠颐之象。固自阴返求阳见之。而合全卦言。则以六二之变。当为山泽损。损下益上。即损人利己。与益相反。故其象为颠拂。其成为邱。言其虽求于初。而逆初之志。虽就于阳。而违阳之行。阳升而志在外。今六二实与之反。故取颠拂之辞。而物由之聚。财由之多。是邱颐之成。即在颠拂之效。盖物以好聚。财以志招。六二得正位。众之所望。苟一意求之。天下未有不应者。譬之国之女后。好敛财货。则臣妾孰不争先奉之哉。不过所积虽多。所储如邱。而所用不在大。所志唯一人之养。所成徒物好之谋。是虽居其位。不足与有为。宜其时。不足与有行。则所利限于左右之间。所营止于口腹之事。此不利于征。乃理数之必然。非仅谓人事也。失其所与之志。乖其所合之情。亲且不能久要。况疏远乎。故六二之克自存。实赖有其正位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