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三十章:风地观(卦)

《宏教附注》

观之为用。有大小本末始终精粗之分。合全卦六爻。则可知其次序矣。圣人重在成德达道。故于初二爻。少所许可。然不可不知有此关耳。且必审其得失。明其利害。方足以语于大观。故辞揭其要。而夫子更详阐其义。读者当细之。

六三:观我生进退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观六三爻辞。言本爻之用。及其所观之道也。六三居下卦之终。为人爻之始。卦位为阳。而爻为阴。阴加于阳。有浮云蔽日之象、于人为情欲蔽性之时。蔽则不明。而观不成。观之不成。则贵反观。反观有得。则光明自复。爻辞曰观我生。即反观也。生者性也。生之本也。人生唯性为本体。为真我。性外之身。物也。身外之物。亦物也。物皆足为性之蔽。不察而辨之。则物我莫分。主客莫定。而将终于昧惑。不得光明之境。六三前后皆阴。已有重阴蒙翳之象。而以阳位遇阴爻。又有群阴交蔽之情。此为大观之阻碍。观德之障害者不少。所幸者。以阳位在中。与九五相应。依卦位之数。与上九相孚。而得自觉其晦塞。反观于本来之真。此观我生乃迫于物。而不得不求之性也。困于妄。而不得不索其真也。我生有真。不间诸妄。我生有性。不溷诸物。此观之为用。由事而进于道。由人而返诸天。是亦人道根本工夫。而为观用始终途径也。盖我生有本有末。有始有终。天性本也。始也。物欲末也。终也。由本而及末。始而达终者。诚之至。自诚明者也。由末以溯本终以返始者。学之道。自明诚者也。自诚明谓之性。自明诚谓之教。因其未明。而后反观我生。此教学工夫。即中庸修道之谓教。教成于观。观归于性。即中庸率性之谓道。生皆有性。性即生。观生即观性。观性即观一切。一切莫不出于性也。唯能观性。乃能观一切。以性为本。一切其末也。不知本。无以明其未。譬如观水必察其源。观木必察其根。性者一切之根源。不得其真。又安能辨其孰妄。不得其实。又安能辨其孰虚。此观性、原为观一切。性明一切同明。则观我生。直是观天下。一观而万象俱见。万物俱明。故曰进退。言其上下彻也。进退犹本末始终内外之意。与俗语横竖好歹相类。即一切也。一概也。以我生足以概一切而无余也。

象曰:观我生进退。未失道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言爻辞之义也。道字宜注意。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字。亦即中庸率性之谓道。道字。亦即形上之谓道。道字。盖道犹路也。上下升降来往之路也。即爻辞进退二字之所指。进者由此道。退者亦由此道。故曰末失道也。我生即道。生而有性。即日性道。生而为人。即曰人道。生而受命于天。即曰天道。生而通诚于神。即曰神道。道一也。以其名名之。此爻辞以观我生进退。而释象则曰末失道。言末失所生之道依据云耳。生而依据于道。正如行之由路。行不由路。将何以行。生不由道。将何以生。而此道实与生同具者。固不必求于外。但反观我生。则得之矣。我生何以见其为道。则由进退之间见之。即如气之升降。物之往来。天光上下。日月分明。皆此道之着也。而我生实在其中。中庸曰、道也者、不可须臾离也。可离非道也。足以证明进退之皆为道矣。夫进退之义。引而申之。则如生之与死。成之与败。贵之与贱。富之与贫。贤之与愚。强之与弱。皆进与退之例。皆莫不循道以行之。大者如日月往来。小者如草木荣瘁。皆相为进退。一进一退。不差亳黍,此即一阴一阳之道。消也长也。生也化也。莫不与吾生进退同。观其一。知其余。观在我。所知达乎天下。此观我生。为大观之始终。实非童观之止于小人。闚观之止于妇女。可相比拟者也。故释文以一道字。明其所观、不仅为一己也。不仅为一事也。不仅为一物也。人己事物。皆在道中。观而得道之所始终。则天下无所逃矣。故观我生。人道也。亦天道也。事物也。亦性命也。而何以必观。则由事物之已繁。人欲之已盛。将有迫而失道之虞。如云雾蔽空。不见天日。烟尘满地。不睹河山。则将何以为道。又何以成其德哉。此反观之必亟也。反观而得。则推之无不得矣。是观我生。乃大学问。观卦唯三上两爻能之。以人顺情之易。而返性之难也。唯圣智知其难。则求其易。知其易。则致之难。故因六三上九。事物纷陈。情欲充斥之时。而奋起以反观所生。寻道之所在。乃不致因物害道。因情害性。性道既得。我生益昭。此观之所以为大也。中和之德。位育之功。皆于是观中致之。故未失道三字。即成道之嚆矢。而亦诚明之枢机也。读者宜与中庸全书贯通之。方足以尽其用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