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元培在北大招收女生,首开大学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

蔡元培教育行政管理的诀窍,在于“不扰民”,“不折腾”,不搞形式化的东西,“绝无官署意味”,工作效率高得惊人。教育部扩充后,包括缮写者在内,仅30余人,比其他任何部门人员都少!

对北大大刀阔斧改革

19161226日,蔡元培被正式任命北大校长。

191714日,蔡元培到北大报到,校役们夹道欢迎,纷纷向新校长鞠躬行礼,没想到,这位来自法国的大绅士,前清的大进士,竟脱下礼帽,鞠躬还礼。从此,平等、民主之风吹进了北大校园。

19日,蔡元培发表就职演讲,给北大学子约法三章:一抱定宗旨,“大学者,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”;二砥砺德行;三敬爱师友。这篇演讲一出世,遂成名作,百年后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。

蔡元培对北大乃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,正如杜威所言:“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,牛津、剑桥、巴黎、柏林、哈佛、哥伦比亚等,这些校长中,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。但是,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,对一个民族,对一个时代,起到转折作用的,除蔡元培外,恐怕找不出第二个。”

蔡元培从接到任命书的第一天起,便用刘备三顾茅庐般的赤诚,打动了新派人物。26岁的“海归”胡适挟着新文化运动的风雷被请坐教授的交椅。“陈李胡”犹如桃园三结义的“刘关张”,给死水般的北大来了一场狂飙式的洗礼。周作人、钱玄同、沈尹默、刘半农等新派大腕云集北大,宣告着北大新世纪的到来。

蔡元培新旧通吃,激进的,保守的,顽固的,甚至反动的,只要有真学问,都可以华山论剑,来个大比拼,两位老师同时上课,教室挨着,由于政见和学术观点的不同,老师互相对立,甚至互相谩骂,时而慷慨激昂,时而义愤填膺,蔡校长就好这口热闹。

辜鸿铭,清国文科进士,英国文学博士,拖着长辫子,大谈复辟,痛骂新党,蔡元培看得惯,教导学生们跟辜学学问,学辨证思维。

更有像黄侃、陈汉章、刘师培等保守主义者,和胡适等新派文人,在北大唱起对台戏,蔡元培是何等的大气和睿智。

文科百家争鸣,理科百花齐放,蔡校长聘请著名物理学家夏元瑮任理科学长,接着李四光、丁西林、任鸿隽、李书华、翁文灏、朱家骅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尽入彀中。

对于一些不称职的教师,包括外籍教师,如英国教员克德来、燕瑞博和纽伦等,蔡校长坚决辞退,官司打到英国驻华大使也不顶用。这就是蔡校长的霸气!

蔡元培时代的北大,不再是公子哥儿的休养所,而是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的圣贤地。正式生旁听生偷听生,共处一室,其乐融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