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0年,蔡元培在北大招收女生,首开大学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。
蔡元培“兼容并包,思想自由”外,更有“囊括大典,网罗众家”的豪气,他邀请世界各国著名学者和社会名流来北大讲学,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,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和孟禄,法国著名数学家班乐卫,以及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等,还跟着外国名校学大牌范儿,授予杜威、班乐卫等人名誉学位,扬了北大在世界高校史上的声威。
蔡元培规定,考试后不准公布分数,只是私下通知留级的学生,希望学生要为学问而学习,而不为所谓成绩而学习。
百年后的今天,唯分数论的疯狂教育理念,是退步还是进步?
在大学创设研究所,是蔡元培筑梦世界名校的又一举措,开国立大学设置研究所之先河。1917年底,北大各学科研究所纷纷成立,引起媒体轰动,成为教育界新鲜事儿,成为学界饭后谈资,开了中国培养本土研究生的端绪。
蔡元培不贪权不恋权不要权,把民主无私地还给教职工,在北大建构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授治校管理体制,实行立法和行政分离,大力精简机构,全国第一学府,数千人的规模,设校长一人,不设副校长,校长办公室只设秘书一人,成为百年后高校行政管理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推动学术救国
1927年,南京国民政府成立,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,即仿效法国教育行政制度,取消教育部,组织中华民国大学院,作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行政机关,管理全国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宜。
取消教育部,即在取消官僚气;建立大学院,即在倡导“学术救国”。这年6月,蔡元培被任命为大学院院长,继续探索中国教育改革的高大上之路。大学院者,以学术化代官僚化。学术与教育并重,院长制与委员制并用,计划与实行并进。
蔡元培把全国教育行政的领导权还给学者,消除“外行”领导“内行”的现象,学术的事情学者做主,教育的问题教育者解决,院长负行政全责,委员负议事及计划责任。设立中央研究院,实行科学研究;设劳动大学,提倡劳动教育;建音乐院、艺术院,实行美化教育。
蔡元培首倡科学化、艺术化、劳动化的教育,实行大学区制,每区建一所大学,区内各种教育的事情,均由大学校长管理。
蔡元培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。1927年,作为发起人和筹备员,蔡元培在上海江湾创办国立劳动大学,同年,蔡元培与萧友梅在上海创设了国立音乐院,1928年,蔡元培在杭州创设了国立艺术院,林风眠为首任院长。
国立劳动大学毁于1932年“一·二八”的战火,国立音乐院和艺术院,穿过历史的烟云,薪火相传,几易其名,变成当今的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,数十年来,这两所艺术院校为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艺术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