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五章:地山谦(卦)

《宗主附注》

谦卦至上六。己为谦道之终。而与豫相接。启豫之用。即在此上六一爻。谦豫相反相成。一往一来。一逆一顺。谦往豫来。谦逆豫顺。谦以阳下济。为往为逆。豫以阳复升。为来为顺。往而逆者艰难。故必谦。来而顺者便易。故名豫。谦以己从人。而自守不屈。乃能承大有之业以不渝。豫以人从己。而自裕不危。乃能全谦之德以交孚于天下。然谦为己。亦为人也。成败利害。皆齐之于一。故有吉无凶。豫则成人以成己也。得失荣枯。各有所判。故忧乐恒视其德。吉凶亦半焉。此则用之有殊。而持之有别也。则由阳爻之在上与在下。所生成者不同也。在下则道长而常虚。在上则途近而易满。虚以自警。则有备无患。满以临人。则多欲害德。豫之名豫者。圣人恐其过于逸豫。而忘其害。欲其时自惕励。而有所豫也。豫则立。不豫则害。大哉豫乎。岂徒优游暇豫之谓乎。故君子因豫而知戒。戒则复于谦矣。

又曰谦为坤艮合。卦皆主静。而说卦称谦轻。入多末解其羲。轻者轻视一切物也。以性主静。而气常止。静则寡欲。止则克己。故能轻诸利害。独往独来。不为物役也。又轻者。譬之轻车减从。无所牵累。行止自如。不求人重。而先自卑。不以名重。而豫自抑。虽浮游于天地。如一羽之莫沉。虽吐纳于洪而无一毫之被捐。此即所谓轻也。轻则清。清则升。天之上浮而虚者、轻也。道之无往不入者、轻也。唯能磨砺至于纯精。而后能超然高举。不滞于俗。唯能剔洗至于极细。而后能修然直往。不拘于形。故曰化。中庸称至诚能化。孟子称圣人大化。皆必先有谦之德用。轻之道力。非一蹴可几者也。大道若虚。大德无名。谦从地道之纯静。以习于虚。自山道之知止。以进予大定。与佛教止观定慧。同一法门,又兼连山归藏二易之妙用。以发为道儒两家之至教。故字从言兼。兼指兼二易。通二教。连山易。原名兼山。言指致诚。孟子所谓知言。诚必始于言。故谦德非独退让也。乃人道根本。合天地之道。而得其中和。明性命之理。而通其妙窍者也。谦岂易言哉。试读夫子讲义。当知其精蕴矣。

《宏教附注》

谦为人道根本。而所取义由于易之谦卦。关于卦象卦辞者。皆至精要。并非徒释卦也。乃指示谦德得名与成用之道。此本于连山归藏二易原羲。而复经文王推衍为辞。其卦合坤艮。即连归二易之首。故包举三易之全。定人生道德之本。无论为道为儒举不能外此为自修及安人之备。故称谦为吉卦。言其克孚天地人三才之德用。而能谐性情之正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