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四章:火天大有(卦)

象曰:厥孚交如。信以发志也;威如之吉,易而无备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精义。而见大有之道与德也。以信能生成一切。天地之生化。莫不基于信。物之春生夏长。秋成熟。冬藏储。皆信也。志孚信成。故曰信以发志。易者至顺。唯顺乃易。顺其自然。一成皆成。天下大有。而生之与成。一德一威。一育一杀。威也杀也。顺时自至。非有所为也。故曰无备。比人之坦易和平。亳无猜嫌之心于事先。天地之道。生之无亭毒之心。杀之无虔刘之志。即易而无备之谓也。推之人类。天下大有。人人皆乐其生。更何恩仇之念。忌妬之怀。相与亲和。有如骨肉。自无仇害之见。即无防备之心。此六五爻辞之微义。而所以占其吉也。

上九:自天佑之。吉无不利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大有上九爻辞。言上九之用。兼明全卦之大旨也。大有以离合乾。成文明富庶之象。而其德用。则在能孚天道。盖离能体乾、以成其用也。离代乾主后天。为万物父母。凡有生者。皆仰其覆育。赖其温煦。得其恩泽。而为发扬。被其光明。而为文采。是离日之德。即乾天之德。大有之利。即天佑之利也。日以代天。天之有日。犹国之有君。日之德政。天所布也。天之生成。日之功也。天无日无以达其用。日行天无不褊。而遂其覆育之道。日经天无不照。而致其高明之德。则日者、天之政令所出。德用所施。故后天以日为主。而大有恰见其象。昭其例。大有之离在上。以全成乾之行。而上九居离之终。当德用之既成。值天道之极盛。则世间一切生成。一切安利皆于斯时着其道。显其用。而皆宜原始要终。以溯其功业之自来。德用之自至。则返本复始。不忘天之恩惠。以诚以敬。重承天之宠施。则大有之终。必明天道。而使世间人物。皆知吉之所获。利之所来。故爻辞指其意义如此。在人得享一切安富尊荣乐利。以至无尽。果奚致哉。非天之所佑乎。天之所佑。非日之所为乎。天日光明。人物康泰。则大有之世。一切皆乐其生。享其福。是其为吉利。蔑以加矣。非天之赐。孰能致之。夫大有之义。贵在公平普褊。无亲疏远近之殊。聪昏强懦之别。其得享有也。非一人所私。非一地所藉。乃大众共获共受者也。故爻辞指明为自天佑。而人人咸占吉利。处处咸乐大有。此彖辞所谓元亨也。

象曰:大有上吉,自天佑也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明爻辞原义也。而称曰上吉者、以上九之吉也。易卦例在上爻者。多与全卦相违。盖处极地易变也。而大有上九则否。以大有本天下为公之道。孚乾之行健不息。离之日进光明之德。而合为用。以富于众物。育为大利。非关一人之祸福。一方之得失。故上九虽极、而犹成其高明之象。虽变、而仍不失其福利之旨。则所谓吉。诚上吉矣。在履上九爻、曰元吉在上。大有庆也。明指元吉之属上爻。系孚于大有之义。使天下知吉之真实。与利之大也。乾辞曰、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。为其公而无私。利而无害也。大有之上吉。亦正是此义。且合而观之。乾之利。天道也。履之吉。人道也。人道克孚天道。而后大有之吉利以成。故曰自天佑也。吉利之成。乃天人两者所见。吉乃天佑。利为人享。大有之吉利。降自天而成于人。与乾履之占。正宜对参。有乾之道。始有大有之体。有履之道。始全大有之用。履之致治。在辨上下、定民志。大有则曰明辨皙也。履之成德。在元吉在上。大有则曰上吉天佑。是大有之始。固发于天功。而其终也。则成于人事。天道远而微。人事近而着。则求天下大有。必先致力于履。履礼也。故大同之治。寓于礼运篇。而见易教之成。必自礼教中得来。礼主敬。大有上九之辞。虽明天功。以揭出吉利之原。亦在重人事。而促人知生成之德。敦敬天之念也。易教辞简而旨深。意曲,而义广。学者要当细玩昧之。又大有之上吉。在人为享利。在天为告成。有成必有败。有利必有害。圣人欲其永成不败。尽利无害。故示上爻之辞。而导人知天功之不可贪。天佑之必克承。则言外之意。尤为谆切。盖果知吉利必自天佑。方无害。则言行必孚天道方无虞。天以致人物之吉利而高明覆育。达于无穷。则人物宜体天之生成。而勤慎公正。以常保其福佑。是则大有卦辞之微义。尤必详为领会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