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三章:天火同人(卦)

《宗主附注》

同人卦自九三以上。虽进而有阻。虽利而有险。盖所谓时位然也。其原因即在六二一爻。以阴居正位、而在内。其势尚盛。虽群阳环之。不易同化。此与乾卦之不同也。而又异于姤与履。姤履虽皆五阳一阴。其阴爻非正位。不得时。不能抗群阳。故随阳而动。不相龃龉。同人则以正位居内。以应乎乾。在一方言。为同人之友。可使同予我。在两方言。则其初乃相敌也。故时相忌妬。而骤难大同。故有伏戎乘慵号咷大师之象。皆不免于敌视也。然君子以德化人。不以力屈人。虽我众彼寡。不以势降之。虽我直彼曲。不以争拆之。如禹讨有苗。太王事獯鸾。以仁义示人。不凭其强力。此即先王耀德不观兵之义也。况同人本起于野。其地已殊。其时又别。则委曲求全。理之宜也。事之顺也。故能亨吉。而克成同人之用也。

上九:同人于效。无悔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同人上九爻辞。言全卦之终也。同人之同。以人为主。而终于上九之爻。曰于郊者。始志末伸也。虽志末伸。时所为也。既获大同。有何悔哉。在前五爻。以进为志。而始于门。终于郊。进则进矣。于事业末达也。自九五之能大同。终不获为国中主政者。始于野。终于野耳。故彖以同人于野四字。决定全卦。上九之郊。虽近国门。仍野也。君子末尝以得失为怀。虽不得位。终无尤悔。卦例外曰悔。本作悔。内曰贞。能贞者免悔。君子贞三字。已见彖辞。则无悔也。正其宜矣。况同人至郊。其众其近。足以策其后矣。将何悔乎。

象曰:同人于郊,志未得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耳。盖同人既终。则其变者大有也。君子同人至郊。其所谓通天下之志者已达矣。而曰末得者。以君子之始于野。终于野。虽全国来同。而末能用其志于国政。故曰志末得。盖物穷则不通。事极则不进。上九已穷极。虽有盈郊之同人。不能与进于国政之位。所谓有民无权。有众无位。与乾上九恰相对。乾以高而无位。故曰亢。此以下而无位。故曰郊。郊下也。外也。言犹在外也。乾以居高无位。其下无辅。故曰有悔。此以在外无位。同人至众。故曰无悔。以在外无位宜也。居下而得众。必德之孚也。德至而位不与。虽志不得。而悔自无。况君子志不在位。虽事若末达。而心已安。志若末伸。而誉已积。则留以待时。正君子之行也。又何悔耶。故志末得三字。明时势也。处否乱之余。依在野之身。无可凭藉。无能骤进。则志之不得。非人之咎也。君子于此。自无悔尤。若以小人。则必假外势以遂其欲。因时乱以动其众。则必干亢之害。而贻后来之羞。故无悔。指君子也。而全卦始终。皆以君予为主。虽不得大用。君子固自贞矣。故志末得非凶也。观其变为大有。则可见其培植之厚也。合而论之。同人之复大有。乃因果也。与他卦为正反者不同。他卦皆反。唯二卦相成。岂非由同人之积德。而后占大有之收获欤。故同人曰利贞。大有曰元亨。而皆为上下相应之象也。上下即内外。在野当作内外讲。以无位也。同人本平等。故称内外为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