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五:同人先号。而后笑。大师克。相遇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同人九五爻辞。言同人之大成。及爻象之义也。九五居外卦之中。为得位。下与六二应。为得时。故爻辞言其吉也。然同人本无位。今九五曰得位。乃得地也。同人全卦至此。功用俱见矣。夫同人以六二一阴。与上九五应。先阴后阳。中而不顺。正而难从。其终也。以君子之德。遇阻而亨。逢艰而利。固非一路顺进也。必经历顿挫而渐通。必循抚贞固而渐达。其在九三九四二爻。已见其义。而九五以阳刚正位。本为亨利之时。亦由三四蹉跌。六二间隙。众志难一。成功匪易。故曰同人先号咷而后笑。号咷哭呌也。同人经九三之伏莽。遭九四之反侧。前之为敌者亦成友好。相猜者亦共起居。所谓同人愈同愈众。愈集愈多。而有不召来归者。末告自至者。既会合之非原人。则猜疑必有不免。先号眺者。相畏忌。不敢遽亲近而呼号也。相备戒。不敢即坦白、而忧泣也。然君子主之。众人从之。以诚相交。则忧疑皆释。以信相与。则呼唤亦忘。故破涕为笑。化愁为喜。恩仇皆泯。远迩同欢。而同人至此诚大同矣。既有大群。自增大力。而大师克相遇。不为我敌。且与我同进矣。大师言其众也。相遇言其顺也。克言其成也。此所以先号咷而后笑也。在君子本无争胜之心。固不欲与人之师战。而今以德所感。师亦来归。此相遇不号眺而相笑也。君子之进也。为救时。无夺位之谋。其起于野也。为应众望。无自卫之志。故不设兵卒。不较战争。人之以兵至者避之。以战言者去之。而兵亦人也。明知为国用。则可服于德。而不附于势。从于义。而不袒于私。故至九五君子之德大明。同人之功已着。遂有全师来从者。而君子初犹末允焉。待其既近。隔阂已除。则前末同者。至是亦同人矣。此九五之称同。直括大师相遇言也。而三四两爻、则不曰同人。以尚末同也。初二之同人。小同人也犹有敌友之分。九五之同大也。已消人己之界。故称同人。明其用也。
象曰:同人之先,以中直也;大师相遇,言相克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明爻辞之义也。所谓先者、出发有先后也。同人先行。而大师后遇也。先行末知。乃有号咷之情。后遇既明。遂成一笑之顷。言初疑而终信也。其信者、在同人之能中直。中则正。直则诚。诚正交至。何人不信。故曰相克。克者能也。人之不相得、曰不相能。相能即相得也。即克也。以至诚相与各克其私也。即克己也。非相胜之克也。盖九五与六二应。一刚一柔。两两交孚。皆居正位。故有此象。中直之效也。不曰中正者、应下也。以直接于下。非独正也。唯直能大。唯大能容。故大师不以众相猜。而同人不以先相拒也。然在九五。系同人大同之时。设当之者、无中直之行。而起猜拒之念。则所谓克者反为胜。而笑者反为挪揄矣。盖号咷情也。笑则易诈。遇者事也。克则为侵。利害一反掌耳。当之者、必以中直示人。以诚信接物。则号咷之情。易为欢忭。而相遇之后。皆能协和。此德之所化于事也。故应数为正。反数为变。如德以行。自孚象之正义。睽情而作。将违辞之大纲。利害吉凶。人自致之。天不与也。若德之不胜。则相克变为受制。如五行之克也。君子于兹最宜慎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