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三章:天火同人(卦)

彖曰:同人柔得位。得中而应乎乾。曰同人。同人曰;同人于野。亨;利涉大川。乾行也。文明以健。中正而应。君子正也。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彖辞之义也。盖同人卦六二九五。上下相应。内外正位。故曰得位。三四两爻。皆与乾同故曰得中应乾。以人爻得中应。而上下得正应。故名同人。同主上下言。人主中爻言。此易卦例也。同者、和也、合也。上下内外阴阳和合也。人者在天地之中也。天居上。而下离火坤所生。犹地也。又离代乾。亦如重乾。故三四中爻。称为得中应乾。此卦之所以名同人也。名者、实之宾。以同人主宾相得。曰同人。犹曰人相同也。在天地卦后。而以人继之。可见三才六位。易之本例固如是也。故吉凶皆主于人即皆见于中爻也。中爻三四、已详于乾三九四。为人道之本。人道之所见。一阴一阳。三四合则为七。人数也。坎离当之。在先天。艮当之。今同人以离承乾。故称人。如家人以离承巽。亦名人也。凡曰人者。多重在此。苟失其位。则不称人。不必贵贱也。唯得位。犹得时。时位同爻。乘时达用。乾之志也。故同人虽在野。而能救否以救国。则君子之任也。人指有人道之君子。若否之匪人。则失人道者。即失位也。虽贵不贵。唯能祸人。不足以保全人类。故曰匪人。不曰物而曰匪人明其已失人道。虽人形具存。犹非人也。同人之人。正以得位。而全人道也。故属之君子。此彖辞首言利君子也。与否之不利君子恰相对。由此言之。可见易教之旨亦可徵易辞称人之由来矣。

《宗主附注》

同人卦象。以同人继否。使天下危而复安。乱而转治之象。非寻常事业可比。人类所以不灭。国家所以不亡。皆在于是。可不重欤。讲易至同人,实为世纪上一大变革。而天地。而天地万物随之复生复育。以传无穷。易虽主循环往复。而新者非旧。有如否之复。非泰而为同人。同人与泰异也。是谓进化。旋变旋进。愈转愈化。以成此无尽之世运。天地不能为之。造化不能主之。则自然嬗递之迹。在天地造化之中。而合人物以共进者。故曰同人。天地与人同其功也。

同人二字。实含有同声相应。同气相求意义。如同一团体。名曰同人。非泛称也。必相反助。相提构。然后得同人之力。必先尽同人之谊。以同于人。然后人来同我。故同人上为天。下为火。火合于天。天自火出乃。乃明示由内推外。由己及人微义。非昧昧然能同者也。今之自命同人者。恒以入之拥护为志。而不求其来同之道。诗书称同,必曰来同。以我有招来之道也。不求其来。而望其同。是欲登而忘阶梯也。甚者因同人而成仇怨。愈亲愈离。揱近愈隔。终至同舟敌国。莫可挽敉。同人之利末见。而害己深。岂易教同人之旨哉。故离有附丽与分离二义。善则丽之。恶则离之。同此象也。犹敌对也。恩则婚媾。怨则寇仇。同此位也。是在人之自致之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