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人于野亨。利涉大川。已见前讲。乾行也三字。明上三句之取义也。以同人于野。本非亨象。而得亨者。本乾以行也。乾刚健而大。纯阳不沉故能包举天下。无所不通。利涉大川。尤为乾行之验。古无大舟广渡。坚桥远济。居恒所惮。不在山而在水。溪涧咫尺。方舟可航。而大川则不易涉。果不得已必涉者。先卜之。以审天时。而避风险也。故古易筮辞。皆明示之曰。利涉大川。或不利涉大川。此全易各卦屡见者也。其曰利涉者。必先孚于行。行而吉。则涉之利。若不可行。遑间涉川。行必因乾。凡得乾之卦爻、犹乾也。以阳浮而升。故能远行而涉水。此同人之利涉。本于乾行也。行犹德也。乾行犹天行也。以德成用。乾行即乾德也。乾德元亨为首。同人之亨。乾之亨也。以乾行野。且利涉大川。是同人之亨。始于足下矣。下离上乾。离为文明。乾为刚健。而上下得中正以相应。是君子而能正其位也。此位非官位。犹中庸素位之位。言君子能以正行其分内事耳。君子居则为天下之望。行则立天下之功。同人君子以正位而出行。则所至无不正矣。正者定也。一人正而天下定。故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。志同而皆应。则亨及天下。此同人之用。以君子成。君子之用。以乾行。外乾内离。刚健文明。虽正天下之位可也。始于近。成于远。发于野。兼乎天下。此全卦之始终也。故蒙曰利君子贞。贞正也。
《宗主附注》
同人一卦。与大有为正反。有同人而后有大有。此明示人生不能无群。富强不能独致。人如是。家如是。国亦如是。不有友助。不得成大业。不有规劝。不得成盛德。故易曰日新之谓盛德。富有之谓大业。盛德大业至矣哉。大有者。大业之获也。同人者、盛德之成也。德者本也。财者末也。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。有人此有土。有土此有财。是同人为大有之本。居大有之先也。而何以同人。则在干德。德小少同。德大多同。德普一国。一国来同。德及天下。天下来同。德有末足。是同而无本。虽群亦鸟合耳。安能济大难。立大功哉。故同人之后。继以大有。切望同人。克充其德耳。故彖曰、得中而应乾。乾德之备也。中、德之诚也。外备内诚。天下无不同矣。故曰同人。言凡人皆可同也、而必始于近、故首曰同人于野。野人近而易亲。性情无伪。言行无阖。故最易同。由野推之。蛮貊可同矣。是故释文曰、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。
象曰:天火同人,君子以类族辨物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明同人之象辞也。夫同人非任意和同也。方以类聚。物以群分。此理之自然。事之自应也。故阴与阳。柔与刚。必相得而用始彰。仁与义。恶与善。必相校而德始见。天火同人。各有类也。乾健离明。各有适也。上下内外。各有位也。大细远近。各有职也。以类则同。以位则定。以适则从。以职则顺。顺以应时。定以孚道。从以广权。同以扩教。故君子以之、而类其族。辨其物也。致之于齐也。行之以宜也。虽良莠不同用。好寙不同重。因材而器使之。酌行而利之。合功而序之。分效而剂之。则牛犬可致其能。土木可罄其才。正邪化于教。愚智全其材。是则天下治平。人民安康。恩怨无争。利用无疆。天得其清。火发其光。乾着其健。离昭其明。君子之道。与时偕行。此同人之大用。而义始于亲亲。故近者先从。远者亦顺。贤者先同。愚者亦定。是类之为化。而辨之为尽也。物不有异视。族不生歧志。则齐于不齐。异于不异。是君子治平之本也。同人之精蕴。天火之合德。明健之相应也。故象辞申其义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