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章:天泽履(卦)

夫素履无咎者。非徒对外行言。盖本于至诚。发乎至情。乃中和之德也。在中庸首章。及大学诚意章所述各节。均为此行所关。一言以蔽之。诚也。而必始于慎独。戒惧以自警。毋欺以自信。此致诚工夫。故于不睹不闻之时。尤当有克敬克恭之实。上不怍于天神。俯不愧于衾影。以时省察。以立其诚。而后保其天性光明。成其乾元刚健。此素履之行。非易言也。

象曰:素履之往独行愿也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言其由于戒慎。出于省察。而后忠信永孚。笃敬自若。故曰独行愿也。独行自信。则对物有方。于外无愿。则勉己必笃。故独行自愿。实素履之道也。且愿者。求也。望也。欲也。不愿乎外。即无求无欲之意。所愿在己、故也。此即克己复礼之义。以己所欲者。保其本始。已所求者。返其本始。此道之所以有修也。又愿字古通原。亦通愿。原本始也。愿诚悫也。独行以至于本始。为道之凝。独行以推其诚悫为德之至。亦即忠信之谓也。中和之谓也。盖有行而无待于外。则所志者。成己而已。成己者。必成物。则所志者。明德达道而已。此素履之所贵也不干于物。不犯于人。而能行无所阻。止有所固。非修道有得者不至焉。由礼而超礼之上。行礼而化礼之域。此履初九本用。乃在声色之外也。其始也。其成亦然。其本也。其用亦然。故上天之载。无声无臭。至礼不文。至乐不闻。而后通乎神明.。达乎天人。此成道之至。原天命之所赋也。故礼者。人道之终始。于素履一节见之。

九二:履道坦坦幽人贞吉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履九二爻辞也。履者以践履为用。践履必以道。犹人之行必由路也。在初九本潜动之象。孚素履之占。言独行而无愿于外。犹自踱于暗室。而不愧于屋漏也。至九二则已成行矣。出必由户。行必由道。故有履道之象。而依乎乾健不息之道。顺乎乾元中正之行。不偏不倚。无颇无阻。本道以行。因位以立。故有王道荡荡之象。中位自固。前进不迷。进退有常。行止得度。故有王道平平之意。此辞称为坦坦也。坦坦者。至正至大。其舒其徐。纯乎自然。达于至善。心与行一。志与物谐。夷然无疑。怡然无险。气至以适。理当而和。此中和之德也。君子之所怀。圣人之所至也。故坦坦者、无物我之嫌。无虞诈之感。悠然以进。怡悦自得。不独行道然也。立身处世。莫不如是。盖以九二居内卦之中。得正位之地。以阳行阴。以柔承刚。协谐其德。调理其事。能成乾之道。达履之用也。在九二之德。固孚坦坦之道。而内卦之位。适宜贞静之行。故其占为幽人贞吉。幽人僭行野处。洁己自好之士也。含意不昭。深文不衒。道足自充。德足自育。而言能为人法。行能为人则。足以移风易俗。垂教天下后世。足以和近服远。传誉家国者。则古之隐逸贤哲也。故克孚坦坦之占。而无忧患之加也。以其承素位之行。无外物之求。居心坦白。无利欲之动。富贵不淫。贫贱不辱。威武不屈。独往独来。不亏其节。自乐自得。不慊于中。乃称为幽人。而协乎贞吉也。在归妹九二曰利幽人之贞。其义正与此同。皆以兑在下也。皆取少女之贞洁自守。宁静以固。克称幽人之贞。君子之守己。正如女子之守身。外物无干于中。私情不移其正。故亦以幽贞明德。而孚于吉占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