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十七章:水地比(卦)

又曰比卦六爻各有用。不独上下卦不同也。而最要者、卦以阳为主。五阴一阳。阳贵阴尽。比卦阳居九五。正与乾同。此为得位。而与师反。以上下不同用也。然比虽以阳正位。却非如乾之刚。则一阳处群阴之间。恒易受蒙蔽之害。故名曰比。贵在能比也。此者、相比而有争竞之心。相比而怀背叛之志。故得位虽正。而处时嫌孤。以人事一言。必善用其长。方可杜其患。否则将自失其势。而为群小所构难之秋。故治乱在人。人存政举。人亡政息。何以守位曰人。何以聚人日财。理财正辞。禁民为非曰义。此易传有鉴于比而立其教。儒者袓述之。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则也。人者、所以守位者也。人不得。则位不保。此人字。指治人与受治之人二者而言。而何以知其孰为得失。则在乎比。比然后知其得失也。有贤者比。则知其最贤。

有善者比。则知其最善。因此而知其人。因人而知其治。此比为成治之本也。夫人民众矣。心思杂笑。而此以正之。以类之。以一之。则家者归于大同。杂者底于至中。此比之功也。故上下肯用此以成其治安。而后国天下不愎变乱。此有位者所当知也。不然。上有位而自骄。下有众而自恣。骄以失其民。恣以究其法。上下相贼。而比于乱。入各有离心。事各有二制。则众者助庄为暴。势者纵其行阴。则上下皆失。更以保其位哉。此不克自比。而徒求其用之过也。故比之大用。不外于人。不外于仁义。不常其位。不失其财。不失其政。乃不失其众。以克治其国天下。而趋于大同至中。而后比之道以达。易之教以成。儒者之治功以见。其所关不亦大乎。故读此辞。贵通比用。此固兼善恶。赅祸福者也。唯人自择焉耳。

六二:比之自内,贞吉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比六二爻辞也。言比内卦六二居正位。已有其守。而坤德在贞。能正位而守以贞。其吉可知。故爻辞如此。夫比之为用。类以相乘。顺以相接。同道而有合。不至中离。则吉。反之则凶。此比卦全体之旨。不独六二一爻。而六二以处内之正。能守其正。不失其贞。则所比者。必能同心同德。合以永久。至诚至信。孚以不渝。乃君子之交。信义之契。厚德醇情。静居安作。如处女之相守。洁士之自爱。纯乎天性。本乎至德。不诱于外。不摇其中。长保太和。悠然天真。乃以贞吉。而顺乎道行。此所以称为比之自内也。自内者以地位言。则其本位。以时日言。则其至中。以所交言则至亲。以所行言则至顺。以比而相得。犹夫妇之好。兄弟之爱。无间于物。不违其情。故曰自内。犹曰其本亲也。天性使然。道义所合。则和乐永久。如地之博厚广载。无弃于物也。而内字尤示其至亲至近。本来同德。虽曰比。实则一也。坤之德。凝一而静。六二效之。以位应时。以德应占。此自内贞吉。乃一贯者也。非二义也。不以贞吉。安云自内。不孚自内。安保贞吉。如人之诚。必先契乎心意。心意未孚。诚于何有。故自内者。犹人之诚能合其心也。心身同诚。内外同贞。此六二之象。而占者自获其吉。以不失其本德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