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十七章:水地比(卦)

夫比之为比。以其有众也。以其有类也。其相比也。必其近也。必其似也。故此与此比。彼与彼比。各比其所比。而后见其德。致其用也。不必皆吉也。能孚则吉。不必皆凶也。相悖则凶。此比之所异于师也。天之生物也。原不一类。必有其族。地之载物也。原不一方。必有其宜。仁者广大无垠之道。此其同也。义者辨析入微之道。此其异也。比者合仁与义。故同而异之。异而同之。故一国之内有封建焉。一家之中有昭穆焉。此先王所以制醴也。体者。定仁义之分。次同异之级。别亲疏之道。明尊卑之序者也。而必有所孚。以孚众情而谐同气。以调异类而归大同。此理之极则。斯治道之轨范也。故礼运有小康之世。有大同之世。其治不同。其所以为治则皆同。盖将以顺人情。准物理。而致之于平也。贤者思其大。次者思其细。不肖者则混而乱之。扰而离之。此天下之不免有治乱也。故比卦所以象其同异。而辞则求致其平治。人道之所宜也。圣人不外乎情性。不背乎人己。一准于中和。而不拘拘于一人之利害。故比者从众者也。初六一爻。重在他吉。即此意也。以克孚于外也。孚而不渝。内外同应。则他吉即我吉。人之所利。即吾之所利。故以天下公诸人。以位均诸众。建国而裂土。封俟而锡爵。名器不以自私。财物不以自富。位不己踞。权不独揽。故能得众之心。服众之志。而以长保其位。久享其利。此所谓无为而无不为。不威而畏。不严而劝。天下咸被其惠。人民咸沾其泽。而己亦与其安荣。此所以辞称有他吉。即以应彖之吉也。称有孚盈缶。即以应彖元永贞之占也。

象曰:比之初六,有他吉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释爻辞之义。言其吉之自他至也。吉非己有。而致之自他。其吉更大矣。佛所谓自利利他。仁者立人达人。即为自立自达。此他吉之旨也。此孚之所以盈缶。此永贞之所以终来也。虽然。人事尚矣。世末有无人而得治其国者。尧舜之治。尧舜之德也。文武之治。文武之功也。尧舜文武。不自私其位。自富其财。乃能永居其位。久享其用。桀纣私之。而反失之。富之而反亡之。其为己者。只见其凶。末占其吉。则尤可证明比辞之所取义也。此爻辞旨系明为治之道。亦为人之道也。后人多末达其义。遂使易教不明。可慨也欤。大学末章。全本此意。而傅中何以守位一节。为比卦含义说明。世之读者。要当会通而推扩之。则治平之道可于此中得其究竟。更能引证礼运之言。小康大同之说。及春秋三世之语。则于唐虞已往之政。将来大顺之世。均可了于掌中矣。

《宗主附注》

此文为明治道。实古人治平心法。总不外本人情以为政。大公无我以为治之则耳。易中凡言孚者。皆有效用。如中孚是也。同声相应。同气相求。此孚也。必以我之诚信感召之。末有以诈力服人者。人末服也。己之诚信未孚。是己之咎也。焉能责人哉。比之初六。基于坤之利贞。以成乾之元亨。实始于孚。而其功、则为有他吉。其果、则为盈缶终来。因果分明。感应至捷。人人之所同具者。此情此性。推而充之。草木犹化。则诚信以至治平。乃本末一致工夫。为国者。其留意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