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七章:水雷屯(卦)

象曰:屯其膏,施未光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见阳德之积。必以膏泽下于民正位之居。必有光辉被于外。以屯九五得而得时至。而犹以德施之未光为虑。则可见保其元亨者。必基于积德。而全其生化者。必普其恩施。如天造草昧之时。必有云雨春风之育煦。而君子建侯之曰。必先功德仁政之栽培。非可侥幸致之也。故释文申之以施未光。而断其必屯其膏也。夫屯积之而施用之。所以信于天下者。皆其德业之光。与其恩泽之化。此如日之生物。以其光热而温育也。阳犹曰也。不徵于光化。不足以见其功用。本位之所至。时之所宜。而虑其施之未光。德之未化。则为其势易自傲。其地易自高。高且傲焉。反德为过。以屯艰险之世。只宜勤劳不宁。迍邅之途。只宜贞静之利。故未光之施。为小贞则吉。为大贞则凶。以明乎德之不达。恩之不广。虽有其位。不能大其用也。而此足以明屯之为屯也。有异乎乾之元亨也。乾之德全道大。故无未光之嫌。屯之德鲜恩疏。乃有大凶之戒。是在象因内外之异。有贞悔之殊。而在辞有上下之违。分吉凶之辨。方之人事。尤宜自勉。慎勿以未光之施。犯大凶之禁。返而体夫艰险之义。推其屯膏之心。则行之以达于建候。致之以媲于生化。为凶为吉。为大为小。端在人事之自贞。而不得诿之于数矣。

上六:乘马班如,泣血涟如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屯上六爻辞也。义颇难解。以上六之爻。阳气上升之极。升则易浮。极则易变。浮之为亢。变之为反。亢则难进。反则不达。升而为降。阳而为阴。进而为退。生而为化。喜而为悲。得而为失。以行艰险。则入于险。以动于阴。而陷于阴。生于坎、而归于坎。故其象为穷。为反。其辞为戾为否也。乘马句。六爻三见。而意皆别。以爻异也。上六之乘马。乃达于终极。虽欲前不可得矣。故有班如之象。而立马踟躇。欲罢不能。贪其前功。欲行不得。故泣血涟如。怛然以悲。惨然以恨。血随望而下。泣随思而倾涟如者如水之滴也。坎为血、为忧、为水。而血泪如水。明其极而反也。且升者为下乘。阳者为阴惨。喜者为悲酸。皆反也。言其不能待也。履尽艰险。不克自立。忘夫居贞之戒。图为穷极之行。乃过犹不及也。班如者非尽马也。人亦随之。心已乱矣。欲自陈而不得。欲自返而未能。欲进则道已穷。欲止而位不固。心因事杂。神因思伤。不知泣之何从。血之自出。故其辞之迫切。以明其象之变也。心主阳而藏神。血属阴而主情。神乃自伤。目中泣血。阴见于阳。屯以阳用。而为阴所加。则其用之竭也。故生化相推。成败相随。马力之蹙。心思所悲。屯难之所以为难。险之所以为险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