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五章:坤为地(卦)

初六、人事之则。处世如是。接物亦尔。行藏不易。可进可止。不畏于时。何害于己。此在见几而作。所重于霜之初履。雌及坚冰之至。亦易赅其变矣。观象玩辞。教在斯已。君子所怀。圣人所指。不俟终日。况其远者。不待既变。况其已见。故君子有备无患、而何恤乎行止也。

《宗主附注》

易道至深。而人事则明显。以其成象在外也。故坤卦爻。皆指事物。以承乾元之气。为人物之生化。内不可见。外皆有事物在。本一明一晦。一虚一实之义。见天下事物、莫不有主之者在也。人生有身、物也。而神主之。无神则虽有身。不得谓之人、即谓之人、亦死人。而不得谓之生也。世界亦然。如无神主之。则一死土耳。安有人物生化之可言哉。昧者、必物为主。而忘其真。是犹以死尸为生人也。坤象之所指事物、皆含有乾在,非坤所独也。故其德用。一一以乾为准。乾之不可见者。皆见于坤。龙不可见。而云雨则见于地。变化不可见。而霜成冰则见于时。由其可见、而溯其不可见。则天下无遁形矣。故坤之用。乾之用也。坤之德。乾之德也。以坤代乾。此之谓也。原文释象。本作初六履霜。阴始凝也。后世错误、将象辞置于此.乃成履霜坚冰。阴始凝也,文义不贯。应仍改正。

六二:直方大,不习无不利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坤卦第二爻。居下卦之中。得坤位之正。坤以内为正。与乾相对。乾以九五为正位。坤以六二为正位。一内一外。一奇一偶。恰相匹配。而成交合。故坤以六二一爻为全卦主。而其德用见于此也。六二爻辞曰直方大。明坤之德也。以坤内正乎位。外顺乎时。时得位宜。德成光大。实其道之博。而用之弘。体之厚。而施之远。居之安贞。而行之无强。守之有常。而至乎元亨。故直方大三字者、备其德、而昭共道。指其性情。而着其行也。盖概乎内外。包乎动静。兼乎行藏。尽乎上下。无远弗届。无微弗及。遇时当位。道通德立。生成见之事物。终始达乎一极。体用致于中和。消息成于无息。故曰直方大。而见于一切也。夫直者、内有守也。方者、外有为也。大者、德有成。用有达也。以坤之顺静安贞。故直其内。咸亨主利。故方其外。含弘光大。故大其名。博厚无强。故有斯称。正位以为直。在其贞静、而能顺承。适时以为方。由其亨利、而达无强中正不失。以生成万物。乃能光大。以宜于行。故必有其内、以善其本。广其外、以弘其用。然后沛然莫御。巍然独峻。以成其大。此坤之德也。而唯人之至诚象之。人之至诚。不慊于心。不限于行。悠久不息乃底于成。此中庸之大化中和也。唯圣神及之。故直方大者成德之名也。诚明之功也。所谓浩然之气。大刚以直者。即斯象也。直则无曲。方则成刚。大则悠远。皆自致也。坤之六二。乃称是焉。故其成德。非有为也。非所作也。自然而然。不虑不思。自至而至。如圣如神。是为至德。名犹无名。必至诚。乃能及焉。而非以力致之也。故曰不习。诚者自成。天道之行。岂待习乎。习则下矣。故曰已成。唯其已成。斯无不成。唯不及习。斯无利害之分。盖超乎人事。出于情欲。纯乎天性。一诚永诚。故无不利。谓至此既不待为。复无所不为。如川之流。如鸢在天。如鱼潜渊。纯乎自然。其德曰玄。无为之为。无名之名。天地至道。斯象之称。故在乾曰九五。为天道之极。在坤曰六二。为地道之中。致中用极。其道无穷。是曰至善。唯诚可通。故比于圣神。越于天人。上天之载。无臭无声。是谓成道。成犹无成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