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三十八章:泽风大过(卦)

象曰。老夫女妻。过以相与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明爻辞之义。以九二因过而有合。因时而复兴。与枯杨重生枝。老夫重娶妇相类。其能至此者。因九二得正位。且逢刚德。刚健中正。乃乾之德。阴不能违。而勉与合。合则有功。此无不利。全在阴之能合阳也。故曰过以相与。谓虽过而以情相与。终不失其利。夫过而能相与有合尚为利。不过者其利可胜言哉。二五两爻之能生有合。皆由于中正之位。时地之宜。刚健之德。权变之道。读者审于此义。足以因时应变。无往不利矣。

九三。栋桡。凶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大过九三爻辞也。大过九三居内卦之终。而重刚不得正位。以阳居中爻。原如栋木。而下与初应。失本根之辅。如栋之桡。与彖辞同。九三九四皆在中爻。皆以刚而有栋梁之象。则两爻不同。九四为栋隆。九三为栋桡。则以九三属下卦。九四属上卦。下为巽。初爻弱。故成栋桡之象。上为兑。上爻弱。有异于下卦。且与之反。故九三为桡。九四反为隆。隆与桡相对。一刚一柔。一盈一绌。而吉凶亦随之异。然全卦之象。以初上之柔。成本末俱弱之象。而有栋桡之称。今九三亦云栋桡。是九三之用。即全卦之用。而彖辞之义。即九三爻辞之义也。不过爻异于卦。全卦虽称栋桡。实由初上二爻之柔弱。而爻辞之栋桡。不在初爻。却在中坚之九三。是读易者不易明解处。盖初爻不成栋。无所谓桡。二爻得正位。亦无桡象。唯三爻重刚不正。又居中爻。下无所本。乃孚栋桡之称。桡者曲也。重刚者反为柔。且三五同功异位。三原多凶。在乾九三。以纯刚而不免于乾惕若厉之戒。可见九三之地不易居。时不易为。各卦皆然。而大过尤甚。以大过本因刚过。而九三为全卦最刚之爻。九三皆刚。且赅太少二阳。类九三者唯九五。而五为正位。为中数。虽重刚而得中正之德。故不常见其过。此九三之过。非他爻所比类者也。大过吉凶。以过为辨。过而不反。则凶。知过而复于中正。则吉。九三之凶。因其过也。栋桡固凶。即不桡亦少吉。人道主中和。不中刚偏。不和则乱。九三失中和之道。故多凶。况以本弱。而成栋桡之象乎。爻辞虽简。明其用之不宜。时之不当。只一语。即足尽之。而九三之栋桡。因此亦与彖辞异。彖包全卦。故吉凶互见。而用尚广。九三限于一爻。故只言其凶。而可见其用之非时矣。

象曰。栋桡之凶。不可以有辅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九三虽在中爻。而属巽之终。刚见于终。亦与乾上九相似。乾上九贵而无位。高而无民。贤人在下而无辅。是以有悔。大过九三不及乾已多。而无辅则同。盖下卦以初为基。九三不与初六应。而中间九二。是重刚不得与阴协。居上不得与下合。故成无辅之象。辅字即协助之意。不得合。将谁助。九二以得位而有合。九三则失之。阴阳既不齐。且无所合。孤立无友。孑居无偶。是九三之象。而占凶也。然释文不曰无辅。而曰不可以有辅。其用意宛折。实以九三之过在本身也。虽栋桡由于初爻之弱。而无辅则非初爻之不可与合。以初为阴。阴乐近阳。初与九二。固已强合。而为老夫女妻之偶。至九三重刚。初不易近。阴不得就。乃为不可有辅之情。非真无辅也。大过之成。以刚过也。过则难齐。不齐则难合。九二尚可强合。九三已拒人千里。虽强之不可。是无辅者。以不可有也。不可有者。九三徇过。既不可辅。亦不当辅。如傅虎以翼。其伤更多。此不可二字。实含深意。言其势不可辅。其情亦不可以有辅。唯有任其孤孑而已。又九三互乾之中爻。有独立无亲之象。犹君称寡人。以其不易敌体相配合也。九二九五。尚得不齐之偶。九三九四。则无可偶。九四尚有上位之应。九三则无可应。故九三之凶。实以不可有辅而来。亦即全卦象辞所称。以独立遯世为宜。不当强求合于外。期辅于上下。而自遭其凶。为栋既桡。则宜顺其曲以图全。不可违于时以召侮。此善用九三者。仍有安全之道在也。过之所成。必由己之未察。苟知其过。终可复于中和。由九三以进于九四。凶者变为吉。桡者变为隆。无辅者变为有辅。是不合已变而合矣。为兑之悦泽。能返乎乾。而非如巽之出乎乾也。一进一退。可见阴阳消息之机。亦可占行止吉凶之道。苟就八卦方位观之。则可得其究竟。而爻辞之由来。正在此卦爻方位中。细绎之。足明圣人设辞之精。及推测天道。因应时变。皆于此可以了然指掌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