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发现,直接否定了“晚成”派学者所谓“免”通“晚”之观点。因为“晚”与“曼”字形、结构均毫无关系,时人不可能将二字误写或假借。
目前,“大器无成”一说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学者的肯定。中国语言学会理事董莲池教授的观点最有代表性:先秦“曼”确有“无”意,“大器曼成”即“大器无成”在语言学上有根据。他认为,“大器晚成”与下一句“大音希声”连在一起,应该这样翻译:大器之人看上去似无所成就,大的音响听起来反而没有声。
那么“大器无成”,到底是怎么成了“大器晚成”的?这与最早释读《老子》的名叫“河上公”的秦汉时人有关,河上公的《章句》在解读这句话时称:“大器之人,若九鼎瑚琏,不可卒成也。”
这里的“卒”,即“猝”,时间短暂之意。整句话的意思是,有大才干的人物,就像宗庙重器九鼎瑚琏一样,不能在短时间内造就而成。据此,魏晋人王弼在为《老子》作注时,将河上公的观点进一步深化:“大器成天下,不持全别,故必晚成也。”
王弼注《老子》影响很大,“大器晚成”进一步流传开来,到今天已约定俗成为一句励志语。可见,古人误解“大器晚成”,从河上公、王弼开始,一直讹传了两千多年。
实际上,就算是“大器晚成”,也不能将其中的“晚”理解为时间概念。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称,“晚,莫也。”清人段玉裁注称:“莫者,日且冥也。”意思是白天就要结束了,可引申为太阳“没了”,没了就是“无”。
说到底,对于“大器晚成”,我们应该换一种理解了。
“赤子之心”的本意为“尺子之心”
与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和“大器晚成”的误解不同,古人望文生义现象更为普遍,如古人对“赤子之心”中“赤子”的误解,就是这样。对于“赤子”的解释,面向学生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上给出了两种答案:一,“初生的婴儿”;二,“对故土怀有纯真感情的人”,后一种意思实乃据前一种解释引申出来的含义。
“赤子之心”最早出于孟子之口,《孟子•离娄下》称:“孟子曰:‘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’。”意思是,孟子说,有德行的人是能保持那种天真、淳朴童心的人。
为什么人们将初生的婴儿叫“赤子”?古人有一种说法是,因为孩子刚生下浑身通红,即所谓“初生色赤者”。就此说法,清代学者杭世骏考证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。据《订讹类编》中“赤子”条:“赤子”源于孩子身高。早期“尺”与“赤”通用,南宋学者马端临所撰的《文献通考》里有这么一个说法:“深赤者,十寸之赤也。”所谓“十寸之赤”,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