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​易经证释》二十六章:雷地豫(卦)

象曰:盱豫有悔。位不当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明爻辞之旨。更勖后人知位之可贵。而宜慎保之也。位字包德言。有位者必有德。有位无德。位非其有也。六三之位。逼于九四。而在位之人。又盱睢自恣。则其德位已乖。其悔必至。虽或一时幸免。而终不能自藏。释文明其位之不当。以见悔之难免也。说者谓迟字当属上句。以为盱豫者。悔迟必有悔。言果自知豫之难处。能烛照于先几。而追悔于俄倾。则可免。若悔不早。其悔必见。犹曰早自改其所为者。可无悔。迟则有悔耳。盖以盱当审视讲。而悔迟当改过不速讲。亦通。总之。豫固不得存于心。行于外者。发于其心。害于其事。发于其外。害于其身。豫必自怠。而百事以废。豫必相诿。而百恶以集。故行豫者。不以为豫。处豫者。不以自豫。则无事有豫。此君子兢兢业业。自强不息。而后谓之豫也。若小人之豫。遂以恣其情。快其志。在下而鸣之。在上而骄之。不知豫且远。害立至。尚何足语于用豫之道耶。豫之大用。在成天下治平。在措人类类于安息。苟我不豫。而我之豫。即不息也。我息。人不得息矣。天地自息其机。世间尚有何物哉。爻辞以鸣豫盱豫为不吉者。良以处豫不得自以为豫也。豫即息矣。无诚无息。故能成人成物。此义宜细思之。

九四:由豫。大有得。勿疑朋盍簪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豫九四爻辞。言本爻之用也。豫以九四一爻。为全卦之主。以其独为阳也。在谦卦一阳居内。即九三爻。而豫卦反居外。为外阳内阴。阴居阳位。而阳乘阴爻。恰与谦反。谦之大用在此。豫之大用亦在此。盖豫以雷出地上。阳升于阴为用。其德为向外发泄。其志为乘时致功。其动为顺。其变为散。故九四一阳。主升散。推于一切。而五阴从之。虽不居外卦之中。而为全体之主。主者天下之所望也。故曰由豫。由从也。众所从。如道也。户也。人有行必由道。有出入必由户。则九四者。全卦之道与户。全体之所由也。人由道行。则不迷。出入由户。则不致疑。以其光大自在。明坦无隐也。一爻主之。众爻顺之。一爻导之。众爻附之。则由豫者。大众所同豫也。故曰大有得。大有之义。恰如火天大有。类相从也。乾离同类故也。九四以雷交于地。而众阴相从。正与大有相似。大有以五阳同一阴。豫以五阴同一阳也。同则为大。大则为有。豫之大有。天下无不豫矣。故九四一爻之豫。而全卦从之以同豫。是曰由豫。言全卦以此一爻而得豫也。然大有得。何也。得者指九四一爻言。九四主也。大有者。全卦也。因九四而全卦大有。是大有由九四得也。且大有之后。继以谦豫。谦得其道。以保持之。豫得其德。以宣发之。是大有之用。至是始完成也。故大有得。不独指豫九四之得大有也。夫豫之以吉占者。唯此爻为着。盖以九四能率行豫道也。豫道在乾。即一阳所自得。乾以朝乾夕惕。行健不息为道。豫之由豫。亦自强不息。自贞不二之义。因乾而成其道。则由豫虽一爻。有比于大有。而豫本于坤也。坤以静为道。以贞伪志。则九四之一阳。虽发于乾。而成于坤。由豫之吉。由其贞也。贞则由之不失其道。故曰勿疑。疑者不信也。由豫以疑。则失乎乾之乾惕之义。坤之贞顺之旨。则豫之为豫。亦将如前爻盱豫之有悔。鸣豫之有凶矣。唯其不疑。则乾惕在心。而不至于骄恣。贞静处事。而不败于怠荒。则由豫不独无咎。且为吉矣。所谓勿疑者。对人言为信从。对己言为信誉。皆为行豫之要道。豫者将以豫天下。非豫一人。将以豫万世。非豫一时。则其于所豫也。必致其诚信。以孚天下之望。必推其敬信。以安远近之心。则由豫非一人之功也。必有其朋类也。朋盍簪者。志同道合。而聚首一室之谓也。簪以聚发。豫以聚众。盍者合也。而不曰合者。言其聚如户之阖。能自辟也。古盍阖本一字。盍簪、如以簪聚发而不乱也。言九四能以一阳统五阴。而使不纠纷也。既不疑而共处。又合志以听命。故日勿疑朋盍簪。言其如朋之集。如发之总。亳无离心也。或曰勿疑。教人无自疑贰。朋盍簪。示人之相投合。为朋为类。如盍簪也。取簪为喻者。盖以九四居中驭外。如发之总聚于簪。有条不紊。与彖辞建侯行师相应。建侯者就治于君。行师者群听于帅。皆如发之隶于簪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