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曰:不终日。贞吉。以中正也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中正专指位言。而仍重在贞字。贞则克孚中正之德。如不贞。虽幸得正位。将无以守之。故爻辞言其吉。而释文更申其义如此。或者曰。不终日者。位不可久也。是宜视其在位者。果贞与否。盖易辞恒包宾主言。主之吉。宾之凶。若以爻言。既居正位。当属于主。不过为下卦而属阴爻。则非正主可知。豫贲顺动。失顺则非吉。故人事之违天道者。必无成也。又豫易怠忽。六二之位。果不戒于怠忽。亦非吉。以其失贞固之道。而犯豫怠之咎也。读者审之。
六三:盱豫。悔。迟有悔。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此豫六三爻辞。言三爻之用也。豫全卦皆主顺动。皆以阴从阳。柔从刚。而六爻只九四为阳。余皆阴。则吉凶应相类。何以相殊也。盖阴降阳升。位有刚柔。道有远近。合之则吉。反之则凶。反者背于阳也。三与初爻。皆阳位。而阴乘之。其地不当。其行易悔。以处豫之难也。六三当下卦之终。即坤卦之尽。接九四之刚。而反于泰与既济。却与否末济相似。则皆六三九四也。其说已见谦卦。三为阳位。而六阴加之。四为阴位。而九阳加之。阴阳背道而驰。刚柔不协其德。阴者不可长也。豫者因阳为用。今阴居阳位。以藉于豫。其不肯自卑从人。自劳服人可知。故其辞曰吁豫。吁者张大也。张目曰盱衡。与初六之鸣豫同义。皆自衒之象。自夸之辞。鸣出于声。发于口。吁出于目。见于色。鸣者在下。人末至也。则高声以动人。吁者在中。人已近也。则厉色以威人。皆小人得志之态也。因阴爻与阴爻应。而不得处于豫之道者。故皆不吉。初爻位低。不常自鸣。其害尤烈。故曰凶。三爻位已高。众人所望。而高视阔步。其害较浅。故曰悔。悔者自贻伊戚之意。不当侈泰以取咎戾也。吁豫者必悔。迟有悔句。乃决言其必有悔也。以卦论之。内贞外悔。以内多贞。外多悔耳。六三内卦也。亦有悔者。以失贞也。失贞则悔至。以地位之故。或不及见。故曰迟有耳。若曰早迟有悔耳。迟则时过位亦移。内且易外。贞亦为悔矣。然吁豫之悔。非天道也。多由人事。以位之不当。易激其骄恣之情。则易致其将来之悔。人事之不藏。固无以幸免。爻辞特着之以为戒耳。
凡豫卦各爻辞义。多属垂戒之语。以恒情处劳易善。处逸易恶。豫之为道。在劳中求逸。若因豫而自怠荒。以逞其欲。则豫不为福。反为害矣。凡处豫者。宜以豫为可爱。而时思免其害。方可长保其豫。如初六六三二爻。皆忘豫之有害。而恃豫之为福。悖乎豫怠之训。忽乎奋豫之辞。则在初六之豫、而鸣以召凶。六三之豫。而吁以来悔。其害之与豫。如响之应声。福之与祸。如竿之见影。岂不大可慨哉。爻辞明示吉凶。将以儆后人之处豫者。不独为释卦爻象也。夫豫初三爻皆不吉。而六二何以吉。则以得中位。而有贞德也。得中位者。声威足以服人。有贞德者。诚信足以孚众。虽介于石。而仍吉也。初三二爻。其位既偏。其德又失。以阴居阳。则不胜其位。高鸣恣视。则不足于贞。其为不吉。不亦宜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