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​易经证释》二十六章:雷地豫(卦)

六五:贞疾。恒不死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豫卦六五爻辞。言本爻之吉凶也。六五居外卦之中。得全体正位。而近于九四之阳。下与六三应。与六二对。皆为阴。而以阴居阳位。为柔乘刚。阴近阳爻。为客逼主。以上阴爻对下阴爻。为重阴。以六三与五相应。为同病。盖六三亦柔乘刚也。五与六二皆为阴爻。而内外重阴。其象与坤同。唯中隔九四。则异于坤。坤主静顺。震主动奋。六五居其间。两不相得。在象为阴胜阳。邪陵正。故有疾病之语。以柔乘刚。柔道以贞为正。虽逢疾苦。不失其贞。则得五之正位也。五在中。而数为阳。德属贞信。气孚后土。则于疾苦、有可治疗之象。于灾害。有可解脱之望。盖土得中气。德合太和。如人之脾胃末败。犹能食饮。虽病毋害。故曰恒不死。在事理言之。豫者以愉乐为志。愉乐过度。反为忧患。忧患之易见者。莫如疾病。疾病之来。原虽不一。而其初必自不慎。或忽于饮食之过节。或绿于起居之失常。或为情欲所伤。或为逸劳不当。所谓一时末慎。而六淫间之。厥气不和。而五邪干之。皆非一朝一夕之故。故病起于豫。豫损其真。而邪淫乃至。豫伤于和。而疾苦斯生。病者不和也。和则无病。乾辞曰乾道变化。各正性命。保合太和。乃利贞。则可知疾病之至。乖于乾道。违于太和。害于性命者也。乾之正性命。保太和。皆以豫道致之者。故必终曰乾乾。自强不息。少有不慎。性命失其正。太和失所保。则疾病以生。灾害以见。是以善养生者。必豫行其乾惕之诚。而守其正保之道也。六五之疾。固由乖于正保。忘于乾惕。而所幸者。得坤静之教。犹能不失其贞。不忘其中。贞不失。则太和可复。中不亡。则性命可正。是虽疾、恒不死也。六五在震之中。震出于乾。而成于坤。其体备变化之例。其行多疏虞之忧。故传曰豫怠。谓忽于其变化之时也。若永久不变化。则无所害。六五之疾。由于变化而怠。其不死也。由于守中保贞而反于恒。恒则不变化也。恒为雷风合。乃乾坤得其中也。上震下巽。恰成一男一女。配为三阴三阳。无多少轻重之偏。刚柔奇正之过。故曰恒。谓不变也。能悠久者为恒。得中者悠久。六五之恒。以末亡中也。

象曰:六五贞疾。乘刚也。恒不死。中未亡也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明爻辞之义。而见中道之可贵也。柔乘刚。乃变化之源。如以小人居大位。末有不招变乱者。而疾不死。则在中位末失。中道犹存。爻辞所谓贞也恒也。是其不死之由来也。贞为其因。恒为其果。贞则变化不为害。恒则仍复于中和也。贞疾二字二句。贞言爻德。疾指爻用。在爻辞读。可连恒不死。在释文读。宜分贞疾。若细讲。恒字亦一句。以古文一子含数义。如恒指恒久。亦指恒常。属上言。为疾病久缠。属下言。为往往不死。独释之。则为永久不变。皆文中应有之义也。在他卦以内为贞。外为悔。豫则内言悔。外言贞。以豫之难处也。内失其贞。固有悔。外守其贞。亦可免悔。读者当与六三爻辞合观。三爻与五爻。同功而异位。三多凶。故易悔。五多功。故克贞。虽关人事。而时位使之。故曰豫之时大矣哉;时所系之重要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