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五章:地山谦(卦)

以轻则无须用力。而成于自然。故谦非让也。非退葸也。非为名也。非弋利也。性也。道也。顺之至也。此谦为圣人之教。君子之行。而取法于坤艮之合者也。道通天地。德洽鬼神。功达中和。用成位育。而约之以诚。纳之以性。即老氏所谓冲也。冲虚而全其德。故用之不穷。诚之至也。

谦卦为易道最精。易教最明之卦。取象于坤艮。坤为地。艮为山。山在地面。而反居地下。坤为顺。艮为止。山止于内。坤顺于外。故名谦。则本于静止与卑牧之义也。夫阳主动而性刚。以屈于静顺。而得其位。以自守不失。则卑而不辱。止而能进。则君子之志也。顺天之道。而下育万物。本地之利。而中藏乾元。应天之高明而上济。成地之博厚而上升。合为人之悠久、以至诚不息。盖已尽三才之道。孚神形之用矣。故谦本地道。以昭天道。而建人道。人道立。而谦道行。人德明。而天地之德着。在天为道。在人为性。在卦为谦。在人为诚。谦而能诚。人道之极也。故其用见于中爻。中爻者人爻也。九三六四。一阴一阳。而人道备矣。与谦比者曰豫。豫之异乎谦者。亦唯中爻。九四六三。阴阳相错。乃成德之象。成功之日。与谦之有所建立者不同。谦进而豫退。谦勤而豫怠。谦立而豫行。

谦轻而豫泰。谦为乾惕以成始终。豫则堂皇以治功业。谦返躬以致其道。豫推己以布其德。故谦内而豫外。谦谦而豫豫也。其系在三四两爻之阴阳。谦内阳而外阴。故成道自内。豫外阳而内阴。故立功于外。斯背人之行也。而君子法谦。以谦之无待于外也。无待于外。故无入而不自得。可行可止。能大能小。治乱咸宜。德业并茂。称天地之道而与之齐。孚刚柔之德而归于一。此谦之所以继大有而克承其绪也。

谦以五阴一阳。阳为主、而居三爻。亦阳位。有同于乾九三之朝乾夕惕。而辞曰劳谦。劳即乾惕励也。乾以天行健。君子自强不息谦以劳。而君子有终。是艮之一阳。即乾之一爻。故彖曰天道下济。艮为少男而象山。取义为止。止则有守。山则大生。皆阳德而阴用。刚体而柔外也。故乾道本之。天地之覆载生成。莫不如是。阳内阴外。以成其大用此泰之象也。而谦亦然。谦之六五。与泰之六四。皆曰不富以其邻。以其取义同也。阳贵阴贱。阳寡阴众。道之正也。事之顺也。故谦虽卑而犹光明。虽屈而能伸。止而能行。此天下之至顺者也。在卦之象。与师比复剥均相似。而以爻位殊其用。故谦之与豫。为往复卦。其道亦往复也。反谦成豫。则大人之事。盖谦不以位贵。不以时胜。不以物为用。不以人为才。悠然自得。以同于天地。此人道之极也。故无不利。为其行止无碍。用舍自如。则虽富贵不能加。贫贱不能少。而无所动于中。无所役于外。宜其有终也。是能体乾之光明。行坤之静顺。而如艮之不移不易。则其自立也固。自知也明。则其待己不越于道。驭物不违于情。此立诚之行。而止至善、明明德之旨也。故谦字首言。言为行之彰。言而信者、行必诚。诚者必谦。谦者虚也。虚则能容,虚以静。道之所寄。虚以容。德之所大。故圣人致虚静以成其谦。人之行也。易始难终。唯谦有终。德之至。道之凝也。至德不名。凝道无物。成行者超物。达德者通神。谦之有终。岂独人事哉。修之至也。而必细求于象。方知致力之要。莫外于一阴一阳之道也。则中爻之九三六四。盖人道在是。天地在其上下。交错往来。以成既济之象。固不独成德也。既济三四二爻。亦本此象。熟读之当明其趣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