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五章:地山谦(卦)

天道下济。以成其善。地道上行。以易其恶。故鬼神福谦。人道好谦。皆以谦之孚于道。合于性也。谦之为德。上有静顺之坤。以化其刚暴。则遇物同和。下有止健之阳。以固其守。则持己不忒。在卦象言。为盈虚适中。刚柔合道。而在卦德言。虽卑而居上。则不踰越。虽尊而自下。则为光明自在。故曰谦尊而光。卑而不可踰。君子以之终成其德。故曰君子之终也。尊而光。指艮之一阳、贵而居下。尊也。而独持其德光明也。卑不可鳜。指上卦之坤。本地道之卑也。而上行以代乾有终。则不可踰矣。就卦用言。谦以虚用。德以止成。道以顺行。故谦之为谦。本天地之道。兼健顺之德。而为人道之基。天道所益。地道所流。鬼神所福。人道所好。德之至也。道之至也。又谦卦以象得名。以名明用。前半所释、象也。而明名之所由来。后半所释、名也。而推用之所及。至天道云云。为象言。亦为名言。为名言。即为德用言也。盈者谦之反。有谦必有盈。举盈以祝谦。实明谦之妙也。谦之异乎盈者。在能舍己从人。而不失其己。正以一阳之在下也。

阳贵而止于一。不以多为胜。阳高而止于下。不以上为荣。而反协于象阴。以有余补不及。以适于中和之道。忠恕之行。为道则道凝。为德则德至。宜乎其能终也。终字亦含深意。必达于上天之载。无声无臭。方为道之终。必至于四海之内。无一夫不获。方为德之终。故称曰君子。明其道德之成也。

象曰:地中有山。谦。君子以裒多益寡。称物平施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全卦象辞。明人道之谦。而申卦象之旨也。谦之为义。人多末得其解。恒以退让为谦之训。实末知卦象者也。卦象以山在地中。乃谦之本旨。夫山本居地上者。今乃在地中。岂非戾于情乎。然其为谦者正在此。不独不戾于情。且能超情以适性。盖山地、象也。由象生义。则易之道也。地中有山。以居高者、自卑而就下。在下者、因势而上升。于是谦旨乃明。谦道始大。谦之用有二大义。一。居高者谦而下于卑也。若非高而下者。非谦也。二。在下者因上之谦而能高。若非由此自高者。非谦也。故谦义归于平。去其泰而于益也。捐其丰。而成于咸也。加其损而登于升也。极其剥而复于中孚也。故谦为平。平则无不平、地之有山。末平也。山下于地。平矣。人中有上位。末平也。上谦以就下。平矣。物有富盈。末平也。富以益贫。平矣。是谦志在平。而其道用之无穷。故君子以谦而裒多益寡。

称物平施。裒者节其有余。益者补其不足。称者量之使当。平者均之使合于中道。其为用与履相对。履以天泽合。五阳一阴。君子以之辨上下。定民志。为求平也。谦以山地合。五阴一阳。君子以之裒多益少。称物平施。亦为平也。二者道同而用殊。以位异也。故谦为人道。履为治道。谦行于人类无不宜。履行于天下无治。无他。得其平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