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五章:地山谦(卦)

谦:亨。君子有终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谦卦彖辞。言谦卦全体大用也。谦以阳屈于下。阴伸于上。而交契无碍。得中和之义。忠恕之情。其得亨。能通一切也。谦本以一阳贯通六爻。故字从兼。兼则能通。亨而通。则谦之道。无往不宜。而以坤合艮。艮主终始。坤为代终。故曰有终。事之为始易。为终难。得于先者。多失于后。行于暂者。多阻于久。利于此者。滞于彼。达于外者。困于中。唯谦则无不宜。故克有终。有终则始不必言矣。故唯谦克全始终。艮以止而不移其志。坤以顺而不滞于物。故亨且有终。斯君子之道也。称君子者。为谦以德为基。卑而不屈。尊而不傲。处常变咸宜。遇治乱不易。故比之君子。君子以成德为行。谦者德之最弘。而用之最利。故称亨。而君子以之始终也。夫谦道无求于物。而不忤物。无待于外。而能行外。为其道之全。而中之固也。道全则能尽物之性。中固则能包外之情。故行止自如。远近同顺。揆之卦象。中互师比。则有众也。交往豫泰。则自愉也。有泉则天下归之。自愉则性道浑然。无忧无虑。天道之玄。可则可象。人道之大。故谦兼内行外功。天道人事。无不利也。无不吉也。

《宗主附注》

谦卦六爻皆吉。人皆知之。而何以吉。则未能尽解。不独取其谦让也。乃谦之卦象所召。卦以五阴一阳。阳居三爻。为人位之正。而上下皆阴。但就三四两爻言。九三六四。恰孚一阴一阳之道。阳内阴外。刚中柔表。本未兼赅。体用俱备。斯人道正轨。人之德性所见也。故有守有为。能进能止。克刚克柔。可伸可屈。合于时中之圣。而无可无不可也。人之言行。各有过不及。皆不合于用。故强弱异宜。智愚殊道。而谦则无此弊,时有治乱,有宜不宜。乱世为材者。治世为贼。治世为贤者。乱世为昏。出处不同也。而谦则兼其长。持己有方。接物无忤。事上有度。待下成德。故无地不吉,无时不吉。乃道出于中和。德成于至诚。而修养止于至善者也。君子师之。以为成人成物之行。而达乎天地鬼神之德也。盖三代之治。成于三易。而谦备焉。道之教主于性道。而谦者焉。此谦之所以为贵也。

捆求卦爻之象。当自得之。

曰:谦亨。天道下济而光明。地道下卑而上行。天道亏盈而益谦。地道变而流谦。鬼神害盈而福谦。人道恶盈而好谦。谦尊而光。卑而不可踰。君子之终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彖辞。明君子有终之义。而见谦道之大也。谦之下卦艮。乃乾一体。乾主阳。九三一爻。即乾九三在坤之下。与泰相类。故曰天道下济。光明者、以艮之止。而象山之崇。艮为少男。阳初长。如稚子婴儿。得天之全。嗜欲不加。中心诚坦。故曰光明。而九三阳居阳位。不为群阴所蔽。而能乾惕自贞。亦光明之象。坤升于上。故曰地道卑而上行。阴卑阳尊。坤道自卑也。天道在下。而能上洽。地道在上。而能下交。交相和协。以成谦卦。亏者不令满也。益者补不足也。天道下济以益坤。故曰亏盈益谦。益为巽震合。以巽阴震阳。震阳之复。巽阴之长。故名益。亦取补益之义。传曰损上益下为益。谦之乾屈坤下。即损上以益下也。变者、易也。改换也。流者、留也。傅与也。坤本静顺。而代乾、则为健动。地本卑下。而上行。则为流变。谦以地之上升。而艮之下、亦为阴爻。犹山之入地中也。地道既升。以变易原用。阴爻仍在下。以博益于艮之阳爻。是变易其盈而流与谦也。害者恶之也。福者喜之也。鬼神无质。以阳为德。福善祸淫。即贵阳贱阴也。人道亦然。人之性也、与神通。恶盈好谦。亦以阳贵阴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