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证释》二十五章:地山谦(卦)

象曰:谦谦君子。卑以自牧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以君子无不谦。而尤能卑以自牧。是谦之又谦也。牧如牧羊之牧。自牧者不待人之责。不因外力之迫。即克己也。克己以从众。取卦象九三一爻。下济以从五阴也。艮之三爻。二阴一阳。阳本居三。今谦之九三。反居坤之阴爻下。故有克己之义。而初六一爻。处位最下。是谦之又谦之象也。初与四应。两爻皆阴。亦谦谦之象。且下卦主升。而阴爻主降。初位为刚。而六主柔。宜升而降。可刚而柔。是其卑以自牧。尤为明着。此全卦皆以谦名。而初六则称谦谦也。然谦之主在九三。君子之位也。九三下交于初六。以成其谦。虽卑不辱。虽下不贱。仍不失为君子。而能用以行于天下也。释辞虽不及涉川。其义已寓卑牧中。为卑能近水。牧能行险也。故谦谦君子。卒能致其德于无疆矣。

《宗主附注》

谦卦辞旨最含蓄。乃周文王当被囚之时。以测君王之怒不测。而臣节之全不易。既次序连山归藏二易之旧。求于天遵人道中。得一至宜至善之途。则莫如谦。谦本于艮坤之合。而坤在艮上。则止于下、而不希崇高。静于上、而不失柔顺。以道自固。以德自全。则虽乱邦可居。危邦可入。故名曰谦。明其恬退之志。而能以人胜天。以邀吉利于神人。不逢灾害于时位。故六爻辞皆吉。示其无可无不可。随遇皆安也。既况之君子。而曰谦谦。卑以自牧重言之。使人知所重也。夫谦之于人道。顺乎天。得乎人。不以时为言。不以地为论。而无不吉。则其所持者至矣。而不外一谦。唯谦乃能兼人。唯卑乃能胜人。此老氏主柔静之旨。古之圣人。皆用之以淑身济世。不独避一时之灾。一地之害己也。故先自下。以礼自待。礼自卑而遵人,则取谦意也。谦履相对。其功同也。礼可以卫身。可以保国。可以安天下。而莫非谦之道。履之行。故礼先敬人。而谦先克己。二者其旨归一也。履言时位。以礼乐必自天子出。谦不拘时位。则尽人能行之。谦以阳行阴。以刚行柔。虽极崇高。而仍自卑。极贵富。而仍自屈。故守贞如一。而能亨于天下也。于此可见圣人爱人类。重天下之利。虽危乱之世。仍不忘于行道。谦为行也。故初爻即曰用涉大川。此谦之所以为亨也。学者于此。当悟其辞趣。而明其用、不独拘拘于自保也。

六二:鸣谦贞吉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谦六二爻辞。明本爻之用。而见其所以吉也。鸣者有所告也。积于内。而宣诸外也。六二居内卦之中。近于九三。而蓄德待用。修道待时者也。位中而心志益谦。交近而发扬可期。故曰鸣谦。以谦自鸣。而外闻其声矣。在谦爻六二上六。皆曰鸣谦。而二为最吉。则位正而爻当也。正则有守。不失其节。当则可大。不失其功。故六二之鸣。乃不鸣自鸣。愈见其声之远也。夫鸣鸟之声也。鸟以飞腾为志。以求友而鸣。鸣则志已得。其为哀鸣者。必失志也。上六失志而呜。鸣之哀也。六二得志而鸣。鸣之乐也。盖得近九三、有唱和之友耳。然六二位居中。而德主静。乃不失其贞。贞者正也。谦之本也。以贞自守。固吉。况有良友之相契哉。故鸣谦贞吉。亦君子之志也。